母校之行

浏览量:855       作者:马常元      来源:       日期: 2015-06-12
    喜庆母校七十华诞,亦逢毕业十五周年,我重返母校,与恩师、同学小聚,由于工作关系,虽来去匆匆,但母校之行给我感触颇深。
    走出杨凌火车站,眼下杨凌,完全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耸楼群、宽阔笔直的大道,与记忆中的关中农业小镇截然不同,杨凌巨大变化,得益于杨凌升级为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区,好政策给杨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漫步在西农路上,老远就看见五台山沉稳厚重的台阶。一阶阶上去,还没到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当年我在这里上学时,校名是“西北农业大学”,到了2000年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校园里百花齐放,绿树成荫,三号教学楼魏然屹立,见证着学校的沧桑。楼身上的那些弹孔,据校史记载是日寇轰炸留下的罪证。当年包括部分西农学子在内的关中子弟兵东渡黄河,浴血中条山,没让日寇踏进关中一步,但从运城机场起飞的日寇飞机对学校的轰炸还是暴露了日寇的疯狂。站在三号教学楼上,南是巍巍秦岭和富庶的渭河滩,北是层层的黄土梯田,学校正好坐落在一个黄土塬上,居高临下,俯瞰着脚下这片曾经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热土。看来在国家民不聊生,西北灾荒连年,哀鸿遍野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为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右任老先生和杨虎城将军亲自踏勘校址的确是花费了心思。
    一路走来,真可谓移步换景,如画的校园,现代化的实习工厂,静静流淌的后河。
    农业大学连接着黄土地和高新技术,连接着旷野、乡村和现代化都市,漫步在校园里,听到大家谈论分子科学、遗传育种。据同学介绍,母校已迈入“211工程”和“985计划”大学行列,科研实力大大增强。听到这些,我心潮澎湃,十五年间母校发生巨变。
    邀约参会的恩师们有的已步履蹒跚、白发苍苍;提起师生们昔日的共同日子,仍记忆犹新。特别是老院长张彦明教授,我们在校时,还是中青年专家,当时给我们上《食品卫生学》,张教授对我们要求特严,记得有一次上实验课,到下课时,我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还不准确,张教授留下来指导我重新做了一遍,张教授回家时已华灯初上的傍晚。聚会上见到老院长,他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继续指导研究生,为学校培养更多人才。
    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已步入不惑之年,一些学友的鬓角已爬上白发,虽然各自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都是为国家和自己的小家,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由于工作原因,27名同学未能悉数到场,但缺席的人均通过短信或微博向老班长请假,向会议发来贺信;不管远隔千山万水,我们94兽医班人的心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