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往事
浏览量:1053
作者:王龙堂
来源:
日期: 2015-07-28
自己动手建营房
一九七三年部队移房到南疆,定点在新疆库车三道桥建营房。部队临时有的住地窝或老乡的民房,大部分住附近大修厂的车间。有的一个营住一个车间,非常拥挤。那时国家穷,全靠自力更生。有的连队烧石灰,有的连队打土坯烧砖,有的连队专门砌墙体,有的连队专门抹墙面,有的连队倒水泥盖板,还抽调一个连队挖煤供烧砖和石灰。除此之外各连队的猪圈和菜窖都靠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修建。我们团大礼堂屋顶的水泥浇灌,也是靠人海战术通过搭的木板桥一桶一桶提上去的,领导干部分班坚守现场,严密组织,分班作业,吃饭轮换。经过大家的连续作业,终于将大礼堂顶棚浇灌完成。那时手上磨出血泡是经常的事。经过全团同志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大家都住进了新房。六月雪
在古代戏曲《窦娥冤》中有六月雪的场景。这在世人看来是戏剧家编撰的天方夜谭的故事,我确确实实经历过。
那是1969年,新疆军区下令让我们团和八师一个团完成从无人通行的库车至独山子修筑贯通天山南北战备公路的初通任务。我们团担任的是新原到库车段的修筑任务。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作业,石头好办,冻土层难耐,十字镐肯不动,放炮也只是一炮一个小块。天气十分恶劣,六月里大雪纷飞不止,常常是云在半山腰,人在云上踩。夏天穿的是棉衣。那时没有机械设备,打炮眼靠大锤钢钎,运送石头靠小平板车,硬是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铁铣和十字镐修通了穿越天山无人区的初级公路,使从南疆到伊犁的行程缩短了整整6天。那时的劳动强度很大,加之伙食标准低,副食差,身体消耗大,在高山缺氧的情况下,饭量巨增,吃馍不说吃几个了,是说吃几串(用筷子扎串),因而每月供应的45斤粮根本不够吃,我们师的农场只能给调剂一小部分玉米。1970年7月,突降大雪,交通给养中断,全团的几千官兵及配备的几千民工全被困在深山中,雪崩压垮了帐篷,做饭没有柴火。松树林在雪线下的半山腰,身强体壮的战士就睡在雪地上滚到半山腰拉柴火,现在想来是非常危险的。后在军区组织的空投及大家的努力下,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打通了给养线。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打通了翻越天山的南北通道。1971年元月《解放军报》在头版上以《众志成城》为标题报到了这一事迹。
原子突爆情况下,冲锋陷阵的勇士
在世界军事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原子突爆情况下,让部队通过爆心的演练。记得是在一九七六年,中央军委下达了代号为“7601”的《厚雪条件下陆军师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研究性演习》。当时我担任十二团通讯连队指导员,在团通讯部长王晨彬的领导下,带领电台台长李忠绪,以及报务员耿来哲、郭兵等自始至终参加了演习。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罗布泊荒漠中,在历次核爆炸后的放射性物质残留高废污染中,解放军官兵们克服高温缺水等困难,刻苦训练,努力工作。特别是在2万当量原子弹650米空中爆炸后半小时冒着被放射性物质高度沾染的危险,大家通过核爆炸中心区,利用原子突破口向敌人冲击。防化兵首先测量沾染程度,铁道兵在核爆中心轮修破坏的铁路,卫生战士抢救受伤的实验动物,后勤部测量各种距离上的机械、衣物损坏程度,工程兵测量各种距离上的建筑情况。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给全军摸索出在原子弹突爆情况下的作战经验。
在勘探队的日子里
1983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一队。广大勘探队员年复一年地战斗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在韩城、澄合、蒲白矿区完成了大量的勘探工作,提交了42件精、详查报告。之后又参加了神府煤田大会战,仅用4年时间为国家提供了85亿吨储量煤炭。又在韩城进行了奥陶纪石灰岩溶水资源评价,进行了大口径群孔抽水试验,为渭北煤矿的水害治理提供了技术数据。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在大荔打出了几口热水自喷井,达到了矿泉、医疗、人畜饮水多用标准,结束了该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在我们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是楼房林立、机器轰鸣、街道整齐,一片繁华的景象。而今,我们已经年迈,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首往事:比肩试边十几春,常忆共携戈壁云,营盘留痕皆入梦,旌旗无处不牵魂。深山峻岭立井架,荒漠帐篷是我家。人生艰难多坎坷,无愧无悔忠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