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君子文化修君子形象

浏览量:925       作者:王建华      来源:       日期: 2015-11-24
    君子是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是华夏儿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独特的集体创造。君子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以君子文化来“修身”、“修心”、“修学”、“修行”,则君子形象就倍加鲜明起来了。
    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常用的称谓。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君子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没有人格污点,并对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日常生活中,君子的观念也深入人心,譬如称某人有君子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成人之美”等等。君子当正气浩然,君子当博学睿智,君子当志趣高雅,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对“君子”都会有一个明晰的认知,而究竟是什么具体概念,却很难讲清楚。
    君子成就了君子文化。君子虽然与小人相对,但二者互含互转、交泰共生。君子有小人之需、小人亦或有君子之德者,君子不修养可转为小人,小人修养好可以成为君子。君子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通过《论语》等典籍对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逐渐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君子文化讲求引导大众,是一种倡导人人向上,追求成为君子,以君子之道提升公众道德的方法,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大众合乎道德的要求。君子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是人们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做君子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建立在社会共同伦理基础上侧重于道德的人格文化。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圈讲君子,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家国情怀、积极的文化担当,凝聚成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和理想人格的一部分。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明道德精髓的集中体现。君子就是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君子形象所代表的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现如今,君子则可以成为现代竞争中立身处世的道德标杆,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代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君子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君子文化既可以让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盛开传承创新的时代花朵,也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中华民族的基因共鸣。对君子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接上民族传统文化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更有生命力,更具活力。
    君子文化在当下仍具有厚重的现实意义。所谓君子,指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五好干部”标准高度契合。所谓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所处的自然环境。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中应该弘扬光大的优秀部分。把君子文化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人们现实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君子文化这棵千年古树就可以通过新的时代阐释孕育新枝,再度焕发活力,成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君子的形象在文艺作品中也有很多表现。人们经常会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这也是中国画表现最多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对各种美好品格的向往。因此,君子文化可以从很多方面阐释,包括君子的为官之道、君子的经商之道、君子的为文之道、君子的为艺之道等,都能在传统中找到丰富的论述,同时又符合今天的时代价值,可以成为今人遵循的价值规范。
    正人君子,高层可以做,中层可以做,普通百姓也可以做,甚至在网络上也可以倡行君子之风,做网上美德君子,如不能随便爆粗口、造谣、骂人等。做君子古时有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乐、五耻、三德。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我修养,树立君子形象呢?在此,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修为:“修身”,即指身体方面;“修心”,即指心灵与灵魂;“修学”,即指格物致知;“修行”,即指言行一致。
    一、修身——“正其天官,备其天养”
    这里讲的修身,指的是保持身体健康。或许有人会说,身体不健康就是小人了吗?君子就不能得病了吗?当然不是。但是,君子当“风度宏邈,器宇高雅”,倘若弱如扶病、十眠九坐,又怎合君子形象呢?
    孔子主张“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他还是比较注重饮食的。荀子在《天论篇》中说:“圣人清其天君, 正其天官, 备其天养, 顺其天政, 养其天情, 以全其天功。” 这是说, 圣人弄清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主宰作用, 就会管理好人体先天的器官, 完备天然的供养, 适应自然的变化,保养好人所具有的情感、心态 , 从而成全自然的功效。
    著名史学家阎崇年认为,身体的健康程度决定事业的发展程度。“修身”较为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保护眼睛、耳朵、牙齿,年轻人也许并不在意,但当你50岁左右时,就不得不关注这些问题。我们要时常调理自己的身体,不仅是牙齿,身体的各个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都要维护好。然而,大部分人为了学业、爱情等都将之抛于脑后。健康往往与作息规律、膳食平衡密切相关,会吃饭、会睡觉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废寝忘食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自我毁灭的途径。君子“修身”应该从现在开始,实现一个目标——让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转90年。
    二、修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常抓不懈的工作,这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值得充分肯定。但方方面面做了这么多工作,大家为什么仍然对当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而感到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甚至有人跌倒了都不敢扶?为什么竟然还有人故意跌倒碰瓷儿,怎么解决当前的此类问题?
    “失德”问题恰是反映了人们对修心的漠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在“修身”的同时要注重修心,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修心便也助于“修身”。如果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药方,那么弘扬君子文化、培育君子之风、倡行君子之道,将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之风的畅行,对于纠正现在社会人情冷漠、过度向钱看等众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意义。
    三、修学——“博文强识而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要讲的修学不仅仅是修好某一门学问,还要做到学识广博,多阅读一些文史哲学类书籍,并学以致用。然而,有的老师只读教辅书,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业绩,哲学、文学、历史等一些类别的书,却读得较少。许多领导总是要求下属读书,而自己基本不读。比如,为了号召大家读书,领导要求开展“读书节”活动,结果,其他人在读书,领导自己却不读。相当一部分家长也不读书,只是一直督促孩子读书。比如,家长自己在看电视,却跟一旁的孩子说:“不许看电视,赶快去做功课。”
    读书不可过于功利,也不是为了炫耀,因为“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我们除了要阅读专业书外,一些可能非专业的书,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等类别的书,也需要阅读,以此提高自身素养。同时,读书要恒久,要终身读书,手不释卷。文化的进步程度,决定了这个民族对人类,包括对自己民族的贡献大小。而一个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决定了其存在价值。
    四、修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讲过“修身”、“修心”、“修学”,最后不得不提“修行”。现代教育的一个优点便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有近30年的时间可以集中精力读书。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脱离现实。如此一来,便容易产生一种偏向,即言行不一,眼高手低,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言行合一,行重于言,是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下,有许多人过于急躁,求短、平、快,只有极个别的人长期默默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所以,我们不能贪一时之功,要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世的功德,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并且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君子文化需要传承,需要人们在提升个人修为的过程中大力弘扬。用平和的心态研读经典书籍,领悟君子文化的内涵,践行君子文化的精神,以君子文化修铸君子形象,这是君子的作为,也是君子文化发展的希望。


上一篇:墨香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