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天地

克勤克俭子弟 半耕半读人家

浏览量:898       作者:何小琴      来源:       日期: 2017-09-06

    我们家是一个有着30多口人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这在现今的时代确实少见。每年过年时,围坐三四桌的团圆饭上,父亲作为理所当然的族长,享受着叔辈的恭敬有礼,子辈的孝情软语,孙辈的逗趣可爱,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时,总是乐呵呵的说我们家现在是麦秆拔节节,一代好比一代。
    父亲虽然只上了个完小,可他却用质朴厚道的为人处事,为我们整个家族的成员树立了做人做事的规则和典范。父亲年轻时在阎良飞机场工作,后来忽然遭遇爷爷早逝,留下三个正在上学的叔叔。作为家中排行老大的长子,父亲毫不犹豫的辞掉了工作,回家挣工分养育叔叔们求学、工作、成家立业。父亲的责任担当与体谅,让叔叔们一直感激至今。虽然现在叔叔们都有小家庭,但他们还是非常尊重父亲,有事还找他的大哥商议。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仍然感情紧密,情谊浓厚,让村上人十分羡慕。
    父亲是个勤劳质朴,热心敦厚的人,在四里八乡颇有威望。记得在我上小学时,习得厨艺的父亲就喜欢为乡邻的红白喜事操持席宴。直到现在我都记得父亲做的“和盘”“拔丝红薯”和“酿米”是村上一绝,被乡亲们赞口不已。每次席宴完毕后,父亲总是婉拒人家的感谢,实在推拖不过,才收一两包烟,让人家心安。我常说父亲那么辛苦,不值,父亲对我说:“娃呀,没有啥值不值得,做人啊,永远不能忘本。当年你祖爷爷逃难到这里,穷的叮当响,村邻帮忙挖的窑洞,才慢慢的生活下来。以后咱不管到哪,都要记着乡里乡党们的恩情哩”,父亲不仅这样说,还这样做。记得在家乡修路前夕和小学扩建时,父亲挨个打电话给叔叔和我们“化缘”,要求我们个个献热心。当父亲拿着我们的心意向村上交时,村邻都为我们家点赞。
    父亲就像一颗老树根,紧紧的把我们这些后辈扎拢在一起。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谁家遇上大事难事了,都不用说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兄友弟恭,患难相助,和衷共济是每个人的本分。父亲常说,“人活着谁家还不遇个难事,要互相帮衬着。俗话说救急不救穷,难事上你推一把,他推一把,坎就过去了。”这些年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也有一些难事。可总能在父亲的协调下,彼此的帮扶下,渡过难关。在我上大学时,叔叔们给了我无比慷慨的资助,让我永生难忘,感恩不尽。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互助友爱的大家庭倍感幸福。
    勤劳勤俭是父亲对我们一贯的要求,他常说我们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靠的就是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他要求家中每个成人都必须学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和本领,坚决不允许有耍奸溜滑,好吃懒逛之人存在。于是大哥学了木工,二哥学了厨师,姐姐成了纺织工,我成了教师。我们兄弟姐妹虽说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但在父亲眼里,他的儿女们个个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是个正派人,日子过得都不错,他为我们自豪和骄傲。
    父亲经常在我们跟前念叨 “家有钱财万贯,也不能养成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的败家子习惯,就算现在生活富裕了,也要坚持勤俭持家过日子。”90后侄辈们的很多生活习惯父亲看不惯,尤其是他们吃饭浪费,小小年纪穿衣服讲名牌,一件物品用几次就扔掉的现象,父亲非常气愤和痛心,他认为这是典型的败家子行为。记得侄子有次吃饭挑挑拣拣,还把多半碗饭偷偷倒掉。父亲知道后大发脾气,严加训斥,并严厉惩罚侄子一天不吃饭。母亲晚上偷偷给侄子送馍馍,被父亲强行拿走,硬是不让给吃。这种看似粗暴的教育方式,不知道会给侄子留下什么印象,但却让我记忆一生。现在我常常想起父亲说的“纨绔子弟少伟男”,“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就怕匣匣没底”的道理,让我始终对教育孩子和持家都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
父亲是个严谨认真,认死理的人,属于村上的能人。当过生产队长、村干部。记得当生产队长,带领村民打井时,不小心造成村民受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那个村民的媳妇成天到我家来闹,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母亲埋怨他,人家当队长也没见个非要打井的,你非要带领大家干这事。现在出了事,还得全家耗人贴钱。父亲训斥母亲头发长见识短,没有井水明年庄稼就只能靠天吃饭,出事故谁也不愿意,贴点钱就贴点,做人哪能光算计自己。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还不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可是现在才明白,父亲留给我们的是多么珍贵的人生财富啊。
    父亲用他自认的道理严格约束着每位家人,甚至包括我的叔叔。记得四叔当年是单位主管工程的负责人。有次有人请四叔吃饭,刚好父亲也在,四叔顺带把父亲带上。席间面对着满桌的美食,父亲只简单的吃了几口。回家后当着我们的面训导四叔:“兄弟啊,咱这个家能有今天不容易。俗话说,好吃难克化。你是公家的人,好好的为公家干事,拿你的工资,其它的东西,可一定不敢难拿。咱家一贯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白为人,如果你胡吃乱拿出了事,可咋向先人和后人交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父亲认死理,他认为就是生产队里的牛粪,不属于私人的都不能乱捡。那天父亲的告诫让四叔颜面扫尽,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兄弟关系陷入冷战。父亲很伤心,总是自言自语“当哥的咋能害兄弟哩,总有一天你四叔会明白的”。可能源于四叔对父亲的敬畏,也可能源于四叔个人的自律,四叔单位的工程如今也有被查处的,但四叔却平安舒心的享受着他的退休生活。
    父亲觉得自己有一种神圣无比的责任,就是将我们这个大家庭建设成耕读世家。他无比热切的培养着我,记得在带我和堂弟、堂妹给爷奶上坟时,对我们说“咱家最缺大学生,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取为后人做榜样,让咱家多出些读书人。”在我成为家里面第一个大学生时,父亲是多么的高兴与自豪,那是他对整个家族的承诺与喜悦。后来,堂弟堂妹们也分别考上了不同的大学,我们用勤奋刻苦,积极上进建设着父亲实现耕读世家的家族梦想。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父亲渐渐老了,可他这些简单质朴的做人做事道理定会让我们永生难忘,受益终生。他用一生关注着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个人的成长,帮我们掌控正确的航向,指引我们勤奋扎实,积极阳光的奋斗着、生活着。相信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克勤克俭子弟,半耕半读人家”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