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天地

有一种教育叫“不教之教”

浏览量:950       作者:雷潘潘      来源:       日期: 2017-09-06

    自入春以来,感冒就一直困扰着我,看了西医看中医还是不见好,于是决定挂针。那天天很热,我和孩子两个人去的医院,因为医院离家很近,所以想着等针扎好,我们就提着药瓶回家去。
    在去医院的路上我问孩子:“蛋蛋,等会你能帮妈妈提药瓶吗?”孩子一脸的自信向我保证:“妈妈你放心吧,我不仅能提动药瓶还能像爸爸一样,给你把打针的药瓶举起来呢。”我笑了笑说:“不用你举药瓶,你只要把替换的药瓶提上就行”。到医院医生很快就帮我扎好了针,我自己举着药瓶,蛋蛋帮我拿着换的药瓶往回家的方向走。
    “妈妈,还是让我帮你举着药瓶吧。”蛋蛋试探性的对我说,“不用了,我自己可以。”
    “可是你的胳膊会很累的。”
     “不累,我是大人。”

    他还是不依不饶,继续说:“就让我举着药瓶好吗?”
    “你个太小了,举着药瓶妈妈的血会流出来的。”
    “我不信,你让我试试!”
    我把药瓶放在他手上,不一会血就从血管里涌了出来,他愣了一下,问我:“妈妈,要是我举着药瓶,你的血是不是会全部流到药瓶里”,我点了点头,他长大了嘴巴惊恐的看着继续问:“血要是装满药瓶子,你是不是就死了?”我想逗逗他,所以就假装说是的,说完继续往前走,因为天气热加上是中午,走在街上全身冒汗,只想走的更快一点,然而一回头,却不见孩子,我又原路返回,发现他低着头站在原地,“为什么不跟紧妈妈?”我问道,他抬起头,脸上挂满了泪水,哭着说:“我明明都吃肉了啊,为什么我还没有长的像爸爸一样高;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一样帮你举药瓶;为什么你生病我都不能照顾你?”,他哭的很伤心,我看着他既好笑,又心疼。不知何时起,那个一直流着口水,嘴里只会说一个“啊”字的孩子,已变的如此懂事。
    仔细回想过往,发现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少之又少,不禁觉得甚是愧疚。以前我的脾气有点火爆,孩子犯了错误,当下只知道一味地呵斥或拳打脚踢,过后回想起来却很是难过。无意中发现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竟能将《三字经》和《弟子规》烂熟于心,因为孩子小,只能熟背而却并不知其意,我的心里顿时萌生了一个小想法,如果能把《三字经》和《弟子规》落实到生活中,那样孩子不仅能记住,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于是在某一天早上,孩子出门上学的时候,我刻意的问了一句:“蛋蛋,你是准备干什么去呢?”,孩子很纳闷,疑惑的说:“上学啊!”,我接着说:你忘了弟子规里说的“出必告,返必面”了吗?这时老公很有识趣的走过来,对我郑重的说:“老婆,我要上班去了。”孩子一看反应过来,抱着我说:“妈妈,我知道了“出必告”的意思,我也要上学去了!”。
    孩子在看电视,喊了半天不见答应,叫过来也不过分责备,静静地让他背二十遍“父母呼,应勿缓”,这样不用我过多的强调,他不仅知道自己错在哪,还知道了我让他背诵句子的意思。《弟子规》它来源于生活,所以当孩子在生活中刚好遇到那个情境了,而他又刚好出现那个状况,你一指导,他印象很深刻,自然的就不会让教育变成斥责、说教、啰嗦。就这样孩子渐渐的懂得了很多《弟子规》里句子的含义,对孩子的进步,和对这种教育方式,在心里我暗暗感到窃喜。
    父母生养了孩子的确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要去教育孩子,这才叫“养育”,纵观古今,举凡名垂青史的人物,不论贫贱,都有良好的家教,正所谓“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教育,而我的孩子现在面临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家人就是孩子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孩子受到好的家庭教育,渐渐的我收敛了自己的坏脾气,在日常生活中精心描绘着自己言行举止的一笔一画,因为我知道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父母从不需要对孩子多说什么,只需要在行动上表示出来,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就会学会生活。
    他看到爸爸给我举药瓶,他也想要给我举药瓶;他看到我帮我的爸爸按摩头,很自然的,他的爸爸头疼时他也会伸出小手帮他按摩;我出门从来不乱扔垃圾,所以孩子每次扔垃圾都会找垃圾桶,还会对乱扔垃圾的人嗤之以鼻。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笔,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得家庭教育,一定是于微小处积淀力量。
    在这个攀比充斥的时代,我们往往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孩子的教育,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如何成就孩子的未来,都使得我们更焦急、更迷茫、更忧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古圣先贤已经在书里告诉了我们正确方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好的方式,真正做到“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