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纪行

浏览量:821       作者:杨长健      来源:       日期: 2010-07-27
    遵义,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文化古城,一个如雷贯耳的英雄城市,一个蕴藏着中国革命真理的红色城市。她隐藏于黔北连绵起伏的大山中,北连重庆,南达广西,西去云南,东接湖南,是扼守四川盆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咽喉要地。
    人们对遵义的了解大都起源于一次会议,关系中国革命以及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次会议;对遵义的印象大都集中一座廊柱林立、典雅清秀的小二层楼。会议就是中共中央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召开的一次最著名最关键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小楼就是召开遵义会议的地点——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
    遵义,战国时期称蹩国,唐武德三年改称为痒州。唐太宗贞观九年改称为郎州,十三年更名为播州,十六年改名为遵义县。从秦、汉始,历代都在这里设置郡县。遵义是一个山水小城,城中有山,城外环山,四周青山葱茏,群峰叠翠,宛如画屏。蜿蜒流淌的湘水河穿城而过,到处绿树成林,繁花似锦,整个城市就犹如一座大花园,依偎在大山的怀抱中,安详、宁静、平和。
    我们这次遵义之行最重要的行程就是参观遵义会议旧址,亲身感受那一段旌旗飘飘烽火弥漫的历史,体验伟人在这里力挽狂澜的风采。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原是黔军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老虎窗。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是20世纪30年代遵义城里最宏伟的建筑。建国后,这座小楼成为遵义会议纪念馆。1964年底,毛主席亲自为纪念馆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使小楼熠熠生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国纪念馆、陈列馆中唯一由毛泽东题字的匾额。
    1935年,历经艰难、筋疲力尽的红军来到遵义,遵义人民热情接纳了红军,给予了粮草补给,使红军得以修整,回复了元气,集聚了力量。红军总司令部和总部一局就设在这座小楼里,红军重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剑英、彭德怀等同志都住在这里。毛主席住在离小楼不远的军阀王家烈的公馆。
    会议室东壁墙上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橱,西壁是一排玻璃窗,中间放一张赭色长方桌,桌下放一火盆,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靠背椅。天花板正中,悬挂着一盏圆形瓷罩的“洋油”灯。会议室摆设虽然简单,但还弥留着当年唇枪舌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气息。
    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有政治局委员王稼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张闻天(洛甫)、陈云、周恩来、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何克全(凯丰);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党中央秘书长邓小平;翻译伍修权;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毛主席在会上慷慨陈词,分析了形势,提出了正确主张,得到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绝大多数领导人的拥护。
    当时在遵义召开会议,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从江西开始向西进行战略转移,以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长征初期,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渡过湘江时,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这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放弃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到达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柏辉章公馆二楼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最后以17比3的比例,重新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根据会议精神,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做出了正确决断,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遵义会议开始,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时指出:“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 遵义会议后,部队斗志昂扬、士气高涨,发动了群众参加红军,据说当时仅有3万人口的遵义城,就有5000子弟参加了红军。后来,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四渡赤水,突破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40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更加确立了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的权威。寻常的山水,因为有了不寻常的人物,而演绎出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会址出来后,我们又参观了红军山、红军街、红军墓,各处红军遗迹都保存完好、干净整洁,也能时时感受到遵义人民对红军的那份敬重、那份真爱,每个人都深受感染。 当我们就要离开遵义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回望遵义城,感慨万千。遵义,一座神奇的城市,一座光荣的城市。一代伟人在这里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革命也由此迈出了波澜壮阔的前进步伐。这片英雄土地挽救了中国革命,这里的英雄人民支持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因改写中国革命史而铭记史册,同时也使遵义城闻名天下。遵义在战争年代创造了历史,赢得了荣耀;在和平年代还会继续创造历史,续写新的辉煌。

下一篇:勘探队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