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

从测井设备变迁看技术发展

浏览量:451       作者:王鑫鑫      来源:       日期: 2021-02-26
    陕煤地质一八六公司煤田测井业务是在1970年国家能源短缺,大力寻找煤炭资源的大背景下,单位转隶煤田地质系统之时应运而生。五十年来转战陕北和彬长,见证了国家级神府煤田和彬长煤田的勘探发现,赢得了原煤炭工业部测井质量过硬小组荣誉。五十年的沧海桑田,很久远又恍若昨日,煤田测井设备的变迁见证了单位技术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光辉之路。
    一、模拟时代的艰难探索
    陕西煤田测井业务发轫于1955年,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成立电测站,并于1956年4月开始测井试验。最初使用的仪器是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的仿苏56型半自动记录仪,与之配套的有机械换向器和手摇绞车,测井设备采集和记录的为模拟信号,设备仪器庞大复杂。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我们设备的研发更新在自主摸索中艰难前进,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60年代—70年代测井仪器设备的发展是自主探索的成果,仪器设备更新较快,淘汰了半自动测井仪,采用了自动记录仪,人工伽马和自然伽马测井得到应用和普及,使煤、岩层定性、定厚解释可靠性大幅提升。尤其是到了七十年代,煤炭供应紧张,勘探项目大规模展开,测井业务伴随这一潮流蓬勃发展,仪器记录方式和组合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仪器计数率高、灵敏度高、组合化程度高,一次下井可同时记录自然伽马、伽马、自然电位、视电阻率四条参数曲线是当时测井技术的一大飞跃。
    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煤田数字测井时代
    八十年代是陕西煤田测井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先进电子技术和工艺的引进使用,五十年代以来的模拟测井技术日臻完善,并进入最辉煌的时代,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煤田测井进入数字化时代。此阶段,在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与探索下,冲破了当时西方世界以及苏联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我国自主研制的模拟测井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但模拟仪器存在信号干扰、比例尺固定等一系列天然缺陷,比如:根据不同比例尺分次测量对应比例尺的测井曲线,一般情况下测一次井需要一周左右时间。而且即便配备当时最好的工程车辆,也难以克服野外艰苦环境带来的制约,由于模拟测井技术的先天缺陷和当时测井设备系统的客观制约,测井工作往往不能顺利进行,设备故障、信号故障是测井人几乎每天都面临的问题。
    1983年10月下旬,在陕北侏罗纪煤田勘探过程中,率先引进了美国世纪地球物理公司V3型数字测井系统,陕西煤田数字测井时代正式到来。随着数字测井仪器的迅速国产化,到90年代初,陕西煤田系统基本装备了数字测井系统。
    三、数字时代的突飞猛进
    进入二十一世纪,煤田数字测井系统朝着轻型化,集成化和标准化不断发展,数字测井的质量不断提高,测井也逐渐从定性向定量方向不断发展。通过测井确定地层参数、煤层参数和水文参数成为了可能,大幅度降低了以往的人工成本,同时也提供了以往不可能的地质参数,为勘探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提供了另一重保障。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测井本身的便利性,从最初的两三台作业车10余人现场施工一个多星期,到如今一台车3-4人施工2个小时就全部搞定,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质的飞跃。
    煤田测井几十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那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技术创新和业务提升、坚持深化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适应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