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宣传
勘探队里一老兵
浏览量:770
作者:程湖渊 高强
来源:
日期: 2013-06-03
任鸿儒,男,今年48岁,不高的个头,胖乎乎的身材,身板挺直,步履稳健,颇具军人风姿。在一八五地质队已经工作23年了,加上他的军龄,也是一员老兵了。他是一个文雅人,长期在勘探一线从事管理和文字写作工作,他的文章、摄影作品常常见诸报端,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宽厚仁和,温文尔雅。
任鸿儒同志于1985年入伍,在甘肃武威部队当通讯兵,有雷达技术专长。后来调到连部当文书,写通讯、办板报、刷标语。1988年3月,也是他在部队的最后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9年,任鸿儒同志退伍转业到一八五队,从茫茫戈壁来到荒芜的毛乌素沙漠,他没有被这孤寂荒凉的环境所吓倒,而是紧随老一辈勘探职工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踏入人迹罕至的毛乌素沙漠榆神府煤田勘探区,凭借他在部队养成的强健体魄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一八五队老一辈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感召下,任鸿儒同志很快进入了角色,他在老师傅们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开钻前的设备检查,开机发动、励磁送电,然后是拧管钳、抹钻杆、摆钻具、砸河砂、做记录、观察消耗量、判断钻遇地层……这些现在看似简单的工序、流程,对当时的他来说是那么神秘和新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荒野风雨的磨砺,他很快适应了野外施工生活。
在野外,任鸿儒同志开始熟悉设备,熟悉工序,熟悉地层,熟悉周围的师傅们,不分上下班,没事就到现场,看别人操作,得空老师傅们还让他具体操作拉升降机,没想到这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已经慢慢掌握了。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多留心,勤琢磨,慢慢的就知道了“三通一平”、动力系统和冲洗液循环系统,知道了回转钻进、冲击钻进、冲击回转钻进;正循环、反循环钻进;还使他明白了主动钻进和压力钻进,岩石的可钻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钻探设备不断更新,一八五队煤田勘探进入新阶段,任鸿儒同志个人工作能力不断进步,从一个钻探工人成长为钻机指导员,要直面生产施工和管理。1992年红五月他带领钻机创千米,受到表彰。学习无止境,在钻探的道路上,他跟随一八五队发展的脚步,又投身工程勘察领域,完成神延铁路李家沟大桥、榆溪河特大桥灌注桩孔施工,取得了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进入延长石油钻井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初,作为钻机指导员的任鸿儒同志和钻机机长一道,带着满怀的创业抱负和队领导的期望,进入延长石油浅部油井的施工,利用煤田老设备,当年施工完成13口油井。他在钻机施工中负责技术,从开孔、钻进、判层、取芯、测井、下技术套管、固井、施压等环节,都尽职尽责,工程质量和资料汇编均受到甲方赞扬,并作为样板进行推广。十年磨一剑,他在延长油田奋斗了十个春秋,一八五队钻井设备由原来的TK-4钻机发展到水源-1000直至ZJ-4000,钻探能力不断提高,技术不断革新,丛式井、定向井、无线随钻技术不断发展。为了稳定队伍,持续发展,任鸿儒同志跟随勘探队伍,还涉足煤层气钻井使用气动潜孔垂钻进成井技术。这些为自己丰富了工作经历,也拓宽了视野,积累了素材。
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任鸿儒同志调整到一八五队石油钻井工程处从事管理工作,驻地在延安宝塔区甘谷驿镇。业务范围是账务管理、为钻机配备消耗材料,有时还要为完井交资料做准备工作,跑油矿签字交井。他还有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把工区十来个人的生活管理好,主要是把工区伙食管好。他和炊事员一起,注重饭菜食材新鲜卫生,荤素搭配,品类花样翻新。一八五队凡在甘谷驿镇石油钻井工程处生活数年的同志,大多津津乐道,都说灶上饭菜香、油水足。他工作细致严谨,负责任,账务管理井井有条,清清白白。即使今天,任鸿儒同志还保存着当年的账本,他开玩笑说,这是我的传家宝,留给后代,让子孙记住我们的清白作风。
在野外工作的20年,任鸿儒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对野外勘探场景进行了很多记录和描述,多篇通讯报道刊登在《中煤地质报》和《陕煤地质》上,为一八五队队办期刊《勘探报》投递了大量野外一线原汁原味的稿件。他对生产经营管理、材料计划、伙食管理等进行思路整理、梳理总结,写成调研报告。其思路清新,见地大胆,为野外勘探项目及钻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2011年初,任鸿儒同志调到了一八五队政治部,成为一名专业通讯员,兼管全队组织管理工作。由于政治部文字工作量大,加上他个人的热情和喜好,他像“老黄牛”一样一丝不苟,默默耕耘。由于工作需要,年近50岁的他,他背起相机,又学起了摄影技术,走进沙漠钻机、进职工灶房、上钻塔、下煤矿,总是把镜头和目光对准一线的工人,用浓重深厚的情感记录着勘探工人的劳动和生活场景。仅2012年一年,《中煤地质报》和《陕煤地质》刊登了他而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地期刊和队办勘探报刊登的稿件总共达到112篇。2010年、2011年被评为一八五队工会优秀通讯员;2010年~2012年连续3年被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为展示一八五队的企业形象和美誉度做出了自己不懈努力。
任鸿儒同志于1985年入伍,在甘肃武威部队当通讯兵,有雷达技术专长。后来调到连部当文书,写通讯、办板报、刷标语。1988年3月,也是他在部队的最后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9年,任鸿儒同志退伍转业到一八五队,从茫茫戈壁来到荒芜的毛乌素沙漠,他没有被这孤寂荒凉的环境所吓倒,而是紧随老一辈勘探职工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踏入人迹罕至的毛乌素沙漠榆神府煤田勘探区,凭借他在部队养成的强健体魄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一八五队老一辈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感召下,任鸿儒同志很快进入了角色,他在老师傅们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开钻前的设备检查,开机发动、励磁送电,然后是拧管钳、抹钻杆、摆钻具、砸河砂、做记录、观察消耗量、判断钻遇地层……这些现在看似简单的工序、流程,对当时的他来说是那么神秘和新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荒野风雨的磨砺,他很快适应了野外施工生活。
在野外,任鸿儒同志开始熟悉设备,熟悉工序,熟悉地层,熟悉周围的师傅们,不分上下班,没事就到现场,看别人操作,得空老师傅们还让他具体操作拉升降机,没想到这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已经慢慢掌握了。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多留心,勤琢磨,慢慢的就知道了“三通一平”、动力系统和冲洗液循环系统,知道了回转钻进、冲击钻进、冲击回转钻进;正循环、反循环钻进;还使他明白了主动钻进和压力钻进,岩石的可钻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钻探设备不断更新,一八五队煤田勘探进入新阶段,任鸿儒同志个人工作能力不断进步,从一个钻探工人成长为钻机指导员,要直面生产施工和管理。1992年红五月他带领钻机创千米,受到表彰。学习无止境,在钻探的道路上,他跟随一八五队发展的脚步,又投身工程勘察领域,完成神延铁路李家沟大桥、榆溪河特大桥灌注桩孔施工,取得了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进入延长石油钻井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初,作为钻机指导员的任鸿儒同志和钻机机长一道,带着满怀的创业抱负和队领导的期望,进入延长石油浅部油井的施工,利用煤田老设备,当年施工完成13口油井。他在钻机施工中负责技术,从开孔、钻进、判层、取芯、测井、下技术套管、固井、施压等环节,都尽职尽责,工程质量和资料汇编均受到甲方赞扬,并作为样板进行推广。十年磨一剑,他在延长油田奋斗了十个春秋,一八五队钻井设备由原来的TK-4钻机发展到水源-1000直至ZJ-4000,钻探能力不断提高,技术不断革新,丛式井、定向井、无线随钻技术不断发展。为了稳定队伍,持续发展,任鸿儒同志跟随勘探队伍,还涉足煤层气钻井使用气动潜孔垂钻进成井技术。这些为自己丰富了工作经历,也拓宽了视野,积累了素材。
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任鸿儒同志调整到一八五队石油钻井工程处从事管理工作,驻地在延安宝塔区甘谷驿镇。业务范围是账务管理、为钻机配备消耗材料,有时还要为完井交资料做准备工作,跑油矿签字交井。他还有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把工区十来个人的生活管理好,主要是把工区伙食管好。他和炊事员一起,注重饭菜食材新鲜卫生,荤素搭配,品类花样翻新。一八五队凡在甘谷驿镇石油钻井工程处生活数年的同志,大多津津乐道,都说灶上饭菜香、油水足。他工作细致严谨,负责任,账务管理井井有条,清清白白。即使今天,任鸿儒同志还保存着当年的账本,他开玩笑说,这是我的传家宝,留给后代,让子孙记住我们的清白作风。
在野外工作的20年,任鸿儒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对野外勘探场景进行了很多记录和描述,多篇通讯报道刊登在《中煤地质报》和《陕煤地质》上,为一八五队队办期刊《勘探报》投递了大量野外一线原汁原味的稿件。他对生产经营管理、材料计划、伙食管理等进行思路整理、梳理总结,写成调研报告。其思路清新,见地大胆,为野外勘探项目及钻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2011年初,任鸿儒同志调到了一八五队政治部,成为一名专业通讯员,兼管全队组织管理工作。由于政治部文字工作量大,加上他个人的热情和喜好,他像“老黄牛”一样一丝不苟,默默耕耘。由于工作需要,年近50岁的他,他背起相机,又学起了摄影技术,走进沙漠钻机、进职工灶房、上钻塔、下煤矿,总是把镜头和目光对准一线的工人,用浓重深厚的情感记录着勘探工人的劳动和生活场景。仅2012年一年,《中煤地质报》和《陕煤地质》刊登了他而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地期刊和队办勘探报刊登的稿件总共达到112篇。2010年、2011年被评为一八五队工会优秀通讯员;2010年~2012年连续3年被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为展示一八五队的企业形象和美誉度做出了自己不懈努力。
二十多年的勘探队生活,使任鸿儒同志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勘探队的“文化人”,一名政治思想宣传战线上的优秀一兵。这是一八五队不断壮大发展培育的结果,也是他自己不断努力,勤奋学习的结果。而今,他正在用手中的笔墨尽情宣传和描摹着勘探工人建设小康社会的劳动热情和感人画面,但愿我们能更多地看到这一勘探老兵更多更好的作品。
任鸿儒同志正在钻研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