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宣传

观影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浏览量:804       作者:马萌      来源:       日期: 2014-09-24

    影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放以来,从而掀起了追剧和评剧的热潮。
    影视剧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7天后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亲历者,有着刻骨的感受。1976年春节之后,我入学在大队油坊上的小学一年级,记得那时人们谈论最多的政治术语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给我的模糊印象是邓小平可能是个“反面”政治人物,如果不“坏”,全国人民不可能批判。之后,这一年的清明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了“天安门事件”,邓小平被认为是这一事件的“总后台”,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直至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方告结束。
    邓小平复出之后,扭转乾坤,作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全国亿万青年的命运。我记得1977年高考的举行是在天气很冷的隆冬时节,村里的青年们都在准备考试,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着想跳出“农门”,吃上国家饭。据说,有个青年兴奋得夜不能寐,欣然赋诗:
     “中央决定复高考,知识青年拍手笑。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一颗忠心红又红,两种准备牢上牢。身居乡村小茅屋,心怀四化大目标。”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考制度的恢复,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徘徊的第一声春雷;是万千学子渴盼了十年的天字号喜讯;是文化沙漠中催生万物的第一场甘霖。恢复高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选拔录取人才方式的变革,它意味着封建血统沦的破除、封建特权的崩溃,意味着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知识和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再往后,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联产到户责任制。那一年,我刚刚小学毕业,一个阴雨连绵的午后,母亲戴着草帽要出门,说是生产队里开大会,要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社要散摊子了。这是我对农业社的最后的印象。
    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一代伟人,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中国的老百姓厚道,说话最讲良心,感慨万端的人们常说,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