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地勘单位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在“自媒体”风起云涌、迅猛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广大职工群众获取信息和反映心声的重要渠道。地勘单位因其职工队伍流动分散、人员利益诉求多样、职业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群众工作对“互联网+”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工会工作模式转型升级,是摆在广大工会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新课题。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影响
(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10多年飞速发展,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过程将更加深刻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
(二)无限海量的互联网已成为现实世界的传媒主体。互联网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时空的界限和藩篱,大大缩小了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限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把人们联结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主流的信息渠道,成为民意、民声、民智汇聚的超级平台。
(三)开放互动的互联网已成为改进民生服务的有效途径。互联网与公共事业、生活服务融合创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互联网+民生服务”全面覆盖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等领域,发挥互联网优势改进民生服务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为地勘单位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工会组织的活动空间得以拓展。近年来,为了适应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需要,地勘单位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转型,涉足的领域更加广泛,地域更加开阔,甚至做出了国门,不断拓展全球业务,点多、线长、面宽、职工分散、频繁流动、保障要求高等特点更为显著。同时,大多数工程项目分布在荒漠戈壁、高寒地域和山地密林,交通条件较差、生活环境简陋、通信交流不畅,工会组织很难把工作常态化延伸到项目末端,活动空间非常有限。互联网作为信息承载传输的一种工具,以其特殊的属性和功能, 拓宽了工会工作的对象和活动空间,大大消除了空间上的巨大间隔给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之间造成的疏远隔阂,为工会工作的全员覆盖、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在速度和规模等方面拓宽了民主参与的渠道,成为广大职工群众表达意愿诉求、个体需求的无形广场和开放平台。
(二)工会工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传统工会工作由于时间、经费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工作内容大多是文体竞赛、探访慰问、救助帮扶等活动,在地勘单位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产业重组整合过程中职工教育引导不足,职工群体对新技术新设备攻坚产生畏难情绪,职工队伍利益诉求多元分化等诸多新的矛盾问题,对工会工作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改革政策引导宣贯、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比武、高效益的职工权益保护成为工会工作重中之重。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交互式和极富感染力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工会的组织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以开展网上服务活动为抓手,持续创新互动网站、线上工会、移动数字工会、网上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等工作形式,“上下同步”、“内外兼修”,抓重点、带全局,多策并举,深入推进“互联网+”网上工会建设,将群众工作融入网络中,使工会工作形象生动、更具感召力,快捷便利、更具时代感,内容丰富、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的为企业和职工服务。
(三)工会机构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地勘单位的专职工会干部数量偏少,多数基层工会干部忙于事务多、研究问题少,组织活动多、深入调研少,协调保障多、沟通维权少,工会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传统的工作模式很难适应日益繁重和精准化的任务需求。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工会的一些政策法规正在由传统的会议传达灌输,变为直接由工作对象到网络中去摄取;利用互联网搜集职工群众意见,具有广泛、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职工群众的需求信息和思想动态, 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收集、反馈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更加紧密了工会与群众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工会干部工作的全面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互联网条件下地勘单位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转变观念,主动用互联网思维谋篇布局。面对“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者要适应时代潮流,深刻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互联网给地勘单位工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导思想要从以人管理为主转变为以信息数据管理为主,顺应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抢占先机的责任感,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坚持用现代企业的视角和动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功能设计、强化内容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为创新地勘单位工会工作找到新思路、创建新模式、探索新路子。
(二)注重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工会系统信息化改造。“互联网+”工会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前提是让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关键是工会系统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和基础平台。地勘单位可参照国家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结合本单位工会工作实际,探索实施“网上工会”工程。制订地勘系统政务网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配套标准,在此基础上,专项集中建设工会系统网站、移动工作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及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等公共服务体系,以集中打造“服务窗口”为抓手,以“网上工会”为主题,以“宣传工会工作、服务基层工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为宗旨,构建一个集管理与服务功能于一体、有线无线融合的工会网络基础平台,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管理模式自动化、职工维权机制常态化、工会资产管理可视化、精细化。
(三)突出特色发展,持续提高工会在线服务水平。各单位基层工会组织,按照“平台统建、功能拓展、内容自建、特色发展”的原则,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结合基层工会自身工作需要,在工会网络基础平台上进行内容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开设各种电子论坛,为职工群众提供发表意见、参与评论、互动交流的平台;设置主席信箱、投诉信箱,及时回复;职工医疗互助工作网上申报、网上报账、网上发放;开展工会主席的在线访谈,并将其纳入会务公开的内容。加强办事服务平台建设,为职工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路径和服务流程,在网上开展职工维权服务。积极探索网络服务应用建设的新途径,量身定做,打造出以线下活动引领,线上深化拓展,“上下”呼应服务模式。
(四)强化舆情关注,逐步培养强有力网络宣传队伍。启动工会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由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工会组织对外发布网络新闻和信息,并就网络媒体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要组织一支由领导、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网络专评员”队伍和工会系统内部的网络宣传员队伍。两支队伍要及时对国内外的重点网站进行浏览、搜索和监看,对网络舆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一些重大的舆论热点问题或突发性事件及时报告,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宣传口径,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和处理,以有效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
(五)加强技术支撑,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用网能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思维素质和信息思维能力已上升为工会服务职工能力的主要要素。要在工会干部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会干部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整理、分析信息资源的技能。尤其是各级工会领导干部更要担负起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的责任。下大力气推动工会干部树立信息思维方式、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思维能力,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的学习,切实把工会系统信息素质这块“短板”补上,进而全面有效提高工会服务广大职工会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