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天地

诗词真味

浏览量:672       作者:李晶      来源:       日期: 2016-11-15

    翻看周国平《闲情的分量》一书,书中品评宋词元曲,从人生的体味感受宋词元曲中的唯美和哀愁,以哲学的视角解读中国文人的闲情和追求。
    读到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总能记得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时的样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时我们正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听着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读,并没能体会其中的真味,而现在,随着岁月的流逝,白发偷生,许多人和事的改变,常常是“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重读苏轼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词中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人美的享受。他赏月能够赏的神思逸飞,怀人能够怀的胸怀广阔,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苏轼词中的豪放气概,正是来源于他开阔的胸怀与正确的处世态度,没有思想作为底蕴,是无法构成如此感人的艺术佳作的。
    苏轼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仕途多难,颠沛流离,走过了曲折艰险的历程。面对人生的困顿与挫折,诗人坦然处之,“心安便是吾乡”,逆境中见从容。在坎坷的境遇中,他不畏艰难险阻,摆脱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他所到之处,积极为当地百姓办实事,被称为“苏贤能”,成为佳话: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海南建医院,学校等。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逆境中写成的。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最喜欢苏轼的真性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英雄本出色,气势磅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的绝望深情,把从前的温馨浸透在现在的哀伤之中,写出了每一个曾痛失爱侣、亲人、挚友的人的共同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处变不惊“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使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
    苏轼的诗词以“豪放”著称,又岂是“豪放”一词概括的了!正如周国平评论苏轼“他的作品魅力来源于他的人格魅力,他兼有大气魄和真性情,这两种品质统一在同一人身上极为难得,使他笔下流出的文字既雄健又空灵,既豪迈又清旷,不但境大,而且格高。读他的作品,我们如登高望远,真觉得天地宽阔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