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黑先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黑先生:
见字如面!第一次给你写信,心里还有点儿砰砰直跳的感觉。你上项目施工地已经很久了,我不见你也已快一个月了。虽然每天可以电话视频,但我还是有些担心你的身体和饭食。
上次女儿住院,你来回匆匆一天半的时间,坐下来吃饭的时候,也是手机不离手,各种电话,各种安排,各种若有所思。我知道咱们的工作性质,明白管理项目的各种不易,和作为乙方的各种操心和焦虑。你等不到女儿出院,等不到周一到单位把帐报了再走。听到电话里对方的各种问责,你的各种耐心说明、解释甚至道歉,我的心里很难受,但更多的是心疼。
看你脸色凝重,我问,没事吧!你答:我可能一会就要走,我要是今天不上去,现场就要出问题啦!我说,要不你现在就走吧,我一会陪孩子去住院,晚上我们就住医院,而且医院也有食堂,挺好的!你沉默,但还是若有所思。你把我们送到医院门诊大楼前,一边打电话一边急匆匆地就走了。
一手拉着病怏怏的孩子,一手拎着住院要带的东西,转过身我就忍不住泪如雨下,想到那天女儿急性胃炎40度高烧不退,我一个人焦急地在医院里来来回回跑前跑后,女儿也一个人孤零零地蜷缩在病床上没人照看的时候,心里就感觉有些委屈和心酸。可是我不能不让你走,因为项目上的事情是大事,它完成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你的情绪和咱们公司的声誉。家里的事虽然一地鸡毛,但都请放心交给我吧,虽然有困难,但只要勇往直前,都会过去的。
女儿最近出院了,有点儿瘦,但更加精神了。她是个懂事、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她最近总是问我,妈妈,小甜甜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她!有一次我想逗下她,就回答说,甜甜2019年回来!没想到我话还没说完,她就大哭了起来,嘴里还在说,啊!那么长时间,过一年妹妹都不认识我啦……她张大嘴巴哇哇大哭的样子,让人感觉有些心疼,我突然意识到这样打趣她是我错了,就赶紧把她抱到怀里,给她说我是逗她的,五一小长假就带她回老家看爷爷奶奶还有小甜甜……她听了之后,刚才有些暗淡的眼神又变得神采奕奕,又像个话匣子一样问我能不能给妹妹带玩具啊,衣服啊,吃的啊等等。看着有些兴奋的她,我心里还蛮乐,看来她没有排斥反而很关心爱护这个新来的家庭成员。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大女儿是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孩子,看到这里你一定很欣慰吧!
我亲爱的黑先生,时光真的如白驹过隙一般,再过几天就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忘记,有没有时间回来和我跟孩子们一起共享这特殊而美好的日子。我们在一起已经第八个年头了,蓦然回首,竟如梦境一般。没想到十年前的偶然相遇,竟将我们的命运紧紧地联在了一起,从青春懵懂到成熟稳健;从一无所有到衣食无忧;从二人世界到六口之家,这一路,我们走得很辛苦却也很坚定。我们的职业,注定了我们的聚少离多,但它却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彼此的情感和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亲爱的,我相信直觉,相信宿命,相信你我会各自珍惜。人生好短,未来好长,谢谢你的一路宽容,一路呵护,余生还请多多指教!
写到这里,我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那就说点儿和工作有关的话题吧。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感觉自己像一朵飘在天上的云,只想着越飘越高,越飘越远。到后来,我才发现,真正能让我感觉到踏实有成就感的,除了你和孩子们,就剩下工作了。工作对于我的意义,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孩子,我珍惜并且敬畏它。只是亲爱的,我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并且情商有些低的女人,所以不管我在工作上有多努力,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所谓的成功。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甚至有些怀念那个一直努力保持着向上姿态的自己。青春不就是用来奋斗的么?辛勤耕耘,静待花开,那些形式上的结果也许看起来很美,但有时候也会是一种负累,只有开在心里的花才会永恒。
亲爱的,经历了生老病死,我想你和我一样更加明白生活的本质了吧。我希望你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同时也希望你身心康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是初识你时,你留给我的印象,近几年,感觉你成长得还是比较快,而我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似乎有点儿跟不上你的脚步,以至于我总是想依赖你而放弃自己的自我成长,这种感觉让我有些害怕。记得谁这样说过,势均力敌是一场感情最好的状态,不一味索取,也不一味付出应该才是一段感情最健康的状态吧!眼下,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好多东西要学,这样才能跟得上你前进的脚步。
不知道你那边项目进展的如何,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和我一起把小女儿接回来,我好想她。过了五一,天气就会一天比一天热了,你在外一定记得照顾好自己,我和果在家都好,勿念。等你回来了,我希望每天都能和你一起吃早餐,下午一起打球,晚上一起散步,周末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兜风……我是多么想留给孩子们更多我们在一起的记忆,如果有机会,我想要把这些年因为工作而空白的时光全都补回来,因为毕竟,韶华易逝,人生易老。
现在,已经凌晨3点了,我的上眼皮已经开始和下眼皮打架了,实在熬不住了,就此搁笔,回来再叙吧!
此生唯愿
平安、健康、快乐!
妻:张雪娇
2018年4月19日
编者:该文荣获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2018年“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家书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