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宣传

窑洞对

浏览量:925       作者:王勃      来源:       日期: 2015-04-27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王岐山参加民建、无党派委员联组会时指出,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窑洞对”永远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和警示。
    1945年黄炎培等到延安考察,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住的窑洞里作客,当毛泽东问及黄炎培来延安所见所闻的感受时,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对黄炎培的这一席耿耿诤言,毛泽东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了毛泽东的回答,十分高兴,他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这段对话,人称“窑洞对”,甚至被后人引用为关于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兴党兴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以实际行动确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立场、目标。立场是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目标任务是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纠正“四风”、防止反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群众从身边一件件小事、一个个案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赢得党心民心。任何公权力都面临被腐败侵蚀的风险,执政党永远会面对与腐败的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减少存量,遏制增量,以扎扎实实的新成效取信于民,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对“窑洞对”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