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 演绎精彩人生
“工匠精神”,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词有一种久违的感觉,3月5日它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如此隆重,显示中国社会对它的极度需求。
200多年前,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匠艺活动就开始式微,但是“工匠精神”仍在当今世界留存和发展,并成就了不少世界顶级品牌的名声。从誉满天下的瑞士表,我们就可以对 “工匠精神”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造就了精于细节、造艺非凡的制表品牌,屹立二百余年,至今依然傲视群雄,焕发着勃勃生机。德国、日本二战后的重新崛起也与崇尚“工匠精神”不无关系。
现代社会崇尚“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观”,从表面看起来,似乎与传统工艺对精雕细琢的强调有冲突,但二者并非完全矛盾。我们强调的“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话说,“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
中央电视台去年播放的《大国工匠》纪录片,选取了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住建等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领域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青岛四方机车高级技师宁允展、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两丝”钳工顾秋亮等8个代表性典型人物,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奋斗在生产第一线,书写着劳动者的不平凡。我们可以举出其中一位看看他们的“工匠精神”,比如说顾秋亮,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大国工匠》的事迹生动地表明,工匠精神就是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一份耐心、严谨、专注、敬业的工作态度,是积极向上、凡事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激情,是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执行力。我们看到,正是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成就了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筑就了个人人生梦和伟大中国梦。
在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赚钱,产品“差不多”就行。但是,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让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个人成长之路也崎岖坎坷。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深度的经济结构调整期,煤田地质行业面临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依靠工匠精神,以精准的企划、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品的品质、精诚的服务,生产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向产品品质要财富,才能立身立世。我们要把工匠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岗位职责上,落实到每一件具体工作任务上。要从一件件别人看起来琐碎的“小事”做起,坚决杜绝上班时间消极怠工装样子、工作散漫偷一点懒、缺乏责任心应付差事等那些消磨自己人生的“小事情”。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踏实工作、创新创效,在追赶超越的劳动竞赛中焕发活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陕煤地质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