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出游有感

浏览量:860       作者:赵灵子      来源:       日期: 2017-07-07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23日成立至今,已经风雨兼程96载,在“七•一”来临之际,单位党支部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于6月30日到位于渭南市境内的渭华起义纪念馆和杨震教育基地参加党员学习教育活动。
    早上八点整,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行30余人驶离西安市区,北上前往此次目的地。由于路途遥远、车程较长,所以政治部的同志们也精心地为大家安排了丰富精彩的活动:先是红歌比拼,每个党支部都派出了代表参赛,大家都唱得慷慨激昂;另外一个重要活动——党建知识竞答,组织者细心挑选了很多题目,基本都是最新的、常见的知识,如:“两个一百年”、“三会一课”、“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回答着。这项活动不仅缓解了同志们旅途中的疲劳,还可以将党建知识领悟地更加深刻、透彻。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错!就是那三组、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的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醒目标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见到它们眼熟,也能完整地说出来,可顺序就不一定能对。今天我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虽然政治部的同志们给了大家满分,算是正确的,但是宋队却站起来以他一贯威严而又不失和蔼的严谨态度认真地为大家仔细解读了一番:其实这三组词的摆放位置、顺序是有讲究的,第一组词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组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后一组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等等。最后,他还谦虚地补充说这是别的同志讲给他的。听完他的这番讲解后,我顿时茅塞顿开,一下就可以记准了,原来自己之前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涵义。所以,无论学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更不能蜻蜓点水、囫囵吞枣。
    车辆行驶近两个小时后,我们先来到了位于华县高塘塬上的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华起义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的震撼西北、波及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大起义。此地川塬起伏、沟壑纵横,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近期热播的一部由陈忠实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小说中的很多事件和人物是有真实原型的)中的“白鹿原”。虽是两处的塬,可是先辈们的革命情怀和牺牲却是一样的,这里同样有“井”——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共产党员的井。先烈们为了同一个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此时,还有谁不觉得我们的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潼关的杨震廉政教育基地,杨震是东汉时期名臣,博览群书、通晓经籍,跟孔子一样收了很多学生,这位史上有名的“四知先生”便出生于此地,也长眠于此。东汉中期,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黄金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十分生气,厉声说:“你顶天而来,天知;你踏地而来,地知;你怀金而来,你知;你送金与我,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难堪,大感惭愧,怏怏而去。这就是有名的“四知”故事,千百年来,成为一代又一代清正廉洁官员的楷模、君子的典范。在导游和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仔细参观了四知堂的各个展区,讲解员生动地为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杨震的典故和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时间总是过得飞过,虽然今天参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感悟和影响却是深远的。作为一名在新中国成长、学习、工作、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所过得每一天无疑是幸福的,但是我们知道这“幸福”的确是来之不易的。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无需再为温饱而发愁,不用为安全而担心,大多数的我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肆意挥霍享受这份安逸,虽然无需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很小的事情只要做地认真、仔细、坦荡,也就不会辜负往圣先贤、革命先烈的努力和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