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天地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浏览量:709       作者:白延光      来源:       日期: 2017-09-06

    我们老白家的微信群昵称就叫“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汇集了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孙子孙女共计四五十口人。群主自然是我那德高望重的爷爷、奶奶——尽管他们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在我们全家人心中,爷爷奶奶永远都没有离开我们,一直都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正是因为有他们精神的召唤,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小家才没有应验“有妈在,是一家人;没妈在就是亲戚”的老话,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相爱一家人”。
    爷爷奶奶都是大户人家的子女,相濡以沫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光阴。一生养育了三儿六女九个孩子。解放前爷爷家是做油坊生意的,家境非常殷实,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私塾教育,中学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投身反帝爱国运动,无偿帮助过很多仁人志士,是一个非常爱国的民主人士。解放后,为了支持新中国建设,爷爷不仅把大女儿送去抗美援朝,还义无反顾地将三代人苦心经营的“新生油厂”第一个交给了新中国政府,成了一个彻底的“无产者”。爷爷曾担任湖北省天门县副县长、湖北省政协委员。他工作多,担子重,但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学校和医院,为县上的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爷爷这种高尚的品德、认真工作的态度,为他们的儿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九个儿女个个成才——我的大姑参加过抗美援朝、我的父亲在煤炭行业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三姑是妇产科方面的专家、四姑曾是六安市人大代表、二叔曾是我们县卫生局局长……。也正是爷爷这种高尚的品德、认真工作的态度,在他去世时有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前来为他送行。
    由于爷爷心里装着全县的父老乡亲,因此家庭务事和养育子女的重担大部分就落在了奶奶的肩上。奶奶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自从嫁给爷爷后,上有公婆要孝敬,下有孩子要照顾,还有那么大的生意要经营,硬是把一个千金小姐磨练成了现在所谓的“女汉子”。尽管家里的大事小事都需奶奶操心,但她却从没有放弃对孩子的管教,她不仅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吃苦耐劳,更要求年长的哥哥姐姐在承担一定家务的同时,还必须在生活中、学习上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给他们做表率,一人有错全体受罚。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我的爸爸、姑姑、叔叔们在参加工作后都会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还在上学的弟妹,这种家风一直延续到爷爷奶奶每一个子女都完成学业后。现如今无论哪一个老姊妹有困难,其他姊妹都会举全家之力给予帮助。
    我和弟弟的中学时代就是在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那时爷爷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依然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和县上大事,时不时还要到县上或省上开个会什么的,但对儿女的那份牵挂却时时表现在言谈举止中。对我和弟弟的教育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说叫,时不时还会给我们一角、两角的零花钱。俨然想把他对儿女那份缺失的父爱都弥补到我们身上。每年春节前夕,爷爷就会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一封一封地写信要求他们回家过年。如果那个儿女答应回来,爷爷就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告诉奶奶谁要回来了。如果有谁回不来,爷爷就会一连哀叹好几天,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在我的记忆力,每年春节之前爷爷都会谢绝好多应酬,专心致志地给每位儿女发出回家过年的“命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每道“命令”都包含着一对老人对儿女们满满的思念之情。
由于有爷爷的“命令”,每年春节都会有几个儿女拖家带口回来过年,奶奶大显身手的机会就来了。那时无论人再多,也不会到外面包席吃,都是奶奶一手做成。她带领着全家的娘子军,像变魔术似的,在三十晚上总能弄出一大桌可口的年夜饭。也许就是这桌年夜饭的味道一直吸引着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个人不忘回家的路。纵使多年以后,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回家的脚步仍没停止,老白家的聚会仍在继续……
    也许爷爷总觉得这辈子太亏欠奶奶了,晚年对奶奶就格外的好。
    奶奶性格刚烈,脾气倔,爷爷什么事都让着她。他们吵架的时候,总是只听到奶奶一个人的声音,爷爷很少有言语。爷爷总是对着奶奶的傻笑,不着边际地应答着,看着爷爷的傻样,奶奶吵着吵着就笑了起来。奶奶也很爱看书读报,晚年由于眼疾,不能看只能“闻”了。爷爷只要有空就会坐在奶奶旁边读给她听,一幅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漫漫陪你变老的”画卷就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爷爷奶奶治家严谨,临终时虽然没有给儿女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却留下让每个儿孙受用一生的好家风、好家教。老白家里的九个小家就是靠着这些好家风、好家教,互相帮助、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子女儿孙个个事业有成。爷爷奶奶虽然走了已经二十多年了,可他们的子孙没有一刻忘记他们,每年都会有儿孙不定期地前往他们的墓地,和他们拉一拉家常,给他们讲述老白家不断发生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