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宣传
拜谒梁启超墓园
浏览量:734
作者:杨长健
来源:
日期: 2010-07-27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振聋发聩的论断引发了全国青年的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积极向上、奋勇前进,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说出这句著名话语的人就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
自从在中学课本上学习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并在历史书上了解了梁启超先生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壮举,对梁启超先生的学识、胆略敬佩不已。凡是有关梁先生的事情都倍感兴趣。
这次到北京西山植物园,原要去参观卧佛寺,走在去卧佛寺的道上,突然看见有个路牌,上书梁启超墓地,并用箭头予以指向。我十分惊讶,真是没有想到清代大学儒梁启超先生的墓地在这里。我赶紧调整方向,兴冲冲的奔向梁启超墓地。
梁启超墓园位于植物园东环路东北,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墓园内松柏参天,青草丰茂,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墓园由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
墓园处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当中,立有几个墓碑,有小路互通,十分安宁、静谧。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处于墓园内北墙正中平台上,墓呈长方形,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正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碑前有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均为淡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连接,浑然一体。墓碑没有碑文,据说是遵照梁启超生前遗愿,没有刻写生平事迹的文字。供台前生长着两株旺盛的冬青,为冰冷的花岗岩建筑平添了几许活力。我对着墓碑深深三鞠躬,深切表达自己对梁启超先生的敬意。
平台下的柏树林中,东侧为其弟梁启雄之墓,西侧为其子梁思忠墓,女梁思庄墓。最西侧为一精美小巧白色的八角石亭,四周辟有洞门,周围建有平台,穹顶雕花瓣图案,十分坚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故又称梁新会。
梁启超先生思想先进,具有远见卓识。他1889年中举,1894年入京会试,与康有为一起联合1300余名“举子”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廷割地赔款,要求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梁启超先生敢于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挺身而出宣传变法思想,他的举动在当时的中国就是一种壮举,点燃了人民变法图强、反对西方列强欺辱的烈火,对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来说不亚于一声惊雷。他于1898年6月参加戊戌变法,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世称“康梁”。
梁启超先生审时度势,富有正义感。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于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世凯复辟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他深明大义,身体力行,于1916年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先生自创热情奔放、流利顺畅的新文体,写出多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学术上的造诣远远超过其在政治上的作为。其《少年中国说》结构严谨,见解新颖,令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前赴后继为国家复兴而奋斗。他倡民权、开民智、振民心,将忧国忧民之情、拳拳赤子之心倾注于笔端,其作品博古论今、雄浑大气、纵横驰骋、文采超群,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文化偶像”。他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掀起了“史学革命”。他所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为世人敬仰。不幸的是他晚年疾病缠身,于1929年1月19日以57岁的壮年逝世,实为当时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墓园虽简单,看起来还有些苍凉,但显示出庄重和肃穆。梁启超先生安卧于此,由西山作屏障,安享松柏掩荫之幽静,也许这就是一代博学大师的最好归宿。可以安慰梁启超先生的是,他当年心中向往和歌颂的“少年中国”,在今日终成现实。梁启超先生的胆识、学识已成不朽,他所遗留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
自从在中学课本上学习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并在历史书上了解了梁启超先生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壮举,对梁启超先生的学识、胆略敬佩不已。凡是有关梁先生的事情都倍感兴趣。
这次到北京西山植物园,原要去参观卧佛寺,走在去卧佛寺的道上,突然看见有个路牌,上书梁启超墓地,并用箭头予以指向。我十分惊讶,真是没有想到清代大学儒梁启超先生的墓地在这里。我赶紧调整方向,兴冲冲的奔向梁启超墓地。
梁启超墓园位于植物园东环路东北,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墓园内松柏参天,青草丰茂,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墓园由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
墓园处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当中,立有几个墓碑,有小路互通,十分安宁、静谧。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处于墓园内北墙正中平台上,墓呈长方形,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正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碑前有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均为淡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连接,浑然一体。墓碑没有碑文,据说是遵照梁启超生前遗愿,没有刻写生平事迹的文字。供台前生长着两株旺盛的冬青,为冰冷的花岗岩建筑平添了几许活力。我对着墓碑深深三鞠躬,深切表达自己对梁启超先生的敬意。
平台下的柏树林中,东侧为其弟梁启雄之墓,西侧为其子梁思忠墓,女梁思庄墓。最西侧为一精美小巧白色的八角石亭,四周辟有洞门,周围建有平台,穹顶雕花瓣图案,十分坚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故又称梁新会。
梁启超先生思想先进,具有远见卓识。他1889年中举,1894年入京会试,与康有为一起联合1300余名“举子”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廷割地赔款,要求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梁启超先生敢于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挺身而出宣传变法思想,他的举动在当时的中国就是一种壮举,点燃了人民变法图强、反对西方列强欺辱的烈火,对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来说不亚于一声惊雷。他于1898年6月参加戊戌变法,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世称“康梁”。
梁启超先生审时度势,富有正义感。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于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世凯复辟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他深明大义,身体力行,于1916年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先生自创热情奔放、流利顺畅的新文体,写出多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学术上的造诣远远超过其在政治上的作为。其《少年中国说》结构严谨,见解新颖,令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前赴后继为国家复兴而奋斗。他倡民权、开民智、振民心,将忧国忧民之情、拳拳赤子之心倾注于笔端,其作品博古论今、雄浑大气、纵横驰骋、文采超群,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文化偶像”。他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掀起了“史学革命”。他所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为世人敬仰。不幸的是他晚年疾病缠身,于1929年1月19日以57岁的壮年逝世,实为当时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墓园虽简单,看起来还有些苍凉,但显示出庄重和肃穆。梁启超先生安卧于此,由西山作屏障,安享松柏掩荫之幽静,也许这就是一代博学大师的最好归宿。可以安慰梁启超先生的是,他当年心中向往和歌颂的“少年中国”,在今日终成现实。梁启超先生的胆识、学识已成不朽,他所遗留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