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们 仨
有人说用英国诗人蓝德的诗诠释杨绛先生最合适不过了,“她和谁都不争,和谁争她都不屑”!我倒是觉得杨绛没有这种玩世不恭的傲气,她的一生就像她的文字一样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那润泽之笔描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
我记得,没有工作之前还是学生时期,我不是特别喜欢阅读,没有多余的时间消耗在阅读上,最多看看散文,小说我没有着手看过,倒是最近这几年,慢慢我开始有了看书的习惯,也很有兴趣找些自己喜欢的书籍。
再说到,与杨绛的“我们仨”结缘,是我无意间看一个博客中提到这本书,觉得这本书给人一种融洽、温暖的感觉。当时,我的视线就停留在书名上,“我们仨”引起了我想看这本书的欲望。
记得特别清楚,我是在2015年春节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说的是,这本书就像是杨绛先生写给自己的书,又像是暮年的妈妈送给女儿的漫画书,又像是妻子写给老伴儿的情书。为什么这个说,是因为书本本身的内容不是特别长,中间穿插的照片,有最开始杨绛和钱钟书在国外留学的照片;又有人到暮年杨绛为爱人钱钟书修剪头发的照片;再有老两口在晚年时一起看书的照片等;还有插入了许多女儿钱媛小时候的插画,有幅画的爸爸上厕所的肖像特别可爱,也有女儿长大后写给父母的信件等。所以,我说这本书是一份礼物,分别送给了女儿,老伴儿和自己。
书中从一开始写到,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世纪佳缘由此开展。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还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杨绛与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满腹经纶的钱钟书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床,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门把手弄坏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钟书的母亲感叹这位儿媳妇,“笔杆摇得,锅炉捏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都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有了女儿后,家里更是增添了无穷的欢乐,钱媛小时候和爸爸钱钟书的趣事描写的生动细腻,钱媛模仿爸爸的语气更是微妙微翘,但是从小身体不好的钱媛,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按时上下课,也是让杨绛费劲心得安排儿女的学习和生活。
杨绛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是的,生活总是那么五味杂陈,人生总不是那么完美。在书中,杨绛用一种没有大悲的情感慢慢的叙述了女儿病情的加重,到最后的离世。怀着内心慢慢对女儿的爱和愧疚。在女儿离世一年后,钱钟书先生也去世,再临终的最后一刻,她很坚强,不畏不惧。2016年的5月25日这位享年105的女人,也告别她人生的舞台,我想说他们仨是又团聚了。
最后我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事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注:该文荣获陕煤地质系统2019年“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