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天地

物 探 人

浏览量:406       作者:曹亚娥      来源:       日期: 2021-07-05
    父母为我打开珍贵生命之门,学校给我开启知识海洋之门,而陕煤地质公司为我敞开物探之门。
    2008年7月12日,我带着憧憬,怀揣希冀,激动而忐忑!带着母亲针针缝制的十多斤重的棉花被子,来到铜川一九四公司  —— 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炎热的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人事科的张科长早早已经在门房等待。他一把接住我厚重的行李,一边简单介绍队上的情况。中低的嗓音,和蔼的笑容,随意的交谈,一下让我感觉这就是一个家。心里之前的紧张、不适,瞬间烟消云散。
    迈进公司的大门,如归!铝合金电动大门缓缓打开,宽敞的大门展开在我的眼前,一条水泥小路延伸向前,直到一座枣红色石碑挡住了去路。阳光灼热,石碑上镶着两排鎏金大字“为地质事业奉献终生 无限光荣”熠熠生辉。石碑顶部中间两只洁白的和平鸽相视凝望。顺着小路前行,两边的月季火红如荼,娇艳欲滴;冬青绿意盎然,愈发青翠;办公楼前两排高大的梧桐树郁郁葱葱,绿荫一地,知了清唱声声,声声悦耳。
    随后,办理入职手续,安排在地质研究院物探所,欣喜!签好字的那刻,正式宣告我成为这个公司的一份子,一名物探技术员了。那一刻,感到骄傲异常。在大学时期想象的关于地质的一切工作,就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我手执彩墨,尽情挥洒。
    刚参加工作,第一阶段的野外实习安排下来了,期待!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甘肃毛家川井田煤炭勘查,项目部设在甘肃老虎洞的一个小村子。听他们说那里异常荒凉、风沙大,但是我觉得特别激动,特别向往。按照师父的交代,打包好电脑、记录本、打印机、纸笔等,简单整理被褥、生活用品,等待出发的那一刻的到来。
到了出发的这一天,早早坐上测井车,用手触轻触这个好朋友,亲切!我们的测井车是一辆白色的依维柯,前面是几张座椅,座椅后面右边是改装的低矮柜子上固定着采集仪器,仪器上面 “长满”各种按键和开关。后面有一道隔断,装有小窗,隔断后装着探管,绞车,各种工具。那可是我们干活的好帮手,老朋友。
    一路上,几位老师傅给我们讲关于野外、关于测井,聆听!贺工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次,测井野外数据采集完成后已经深夜,只能趁着月色往回赶。森林里推土机平整的小路泥泞坑洼,突然车轮陷进去了。我们的李工当时也是新来的,想下车去帮忙,打开车门就跳下去,谁知,他的侧边是个土坡,一下踩空了,滚下破去了。索性沟底浅,老师傅赶紧用锨把拉了上来。所以呢,在野外一定要多问,多看,注意安全!几人,老老少少,坐在一起哈哈大笑……估计李工的耳朵红了吧!
    往北走,山上的植被愈见稀疏,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疲惫!蜿蜒的公路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过了这个村,前面又是一个镇,中国的大地上寸土有守。不知什么时候,突然间,一个大坑,车颠了下,我的脑袋砰的一声撞在了车窗玻璃上,一下就醒了,好尴尬哦。车上狭小的空间里充满了笑声,顺着打开的车窗,飘了出去……
    终于到了目的地,这里的山上黄土覆盖,鲜有几棵绿树站在坡顶、坡底,忠诚守卫。
    项目部设在几排瓦房里,一张单人床,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一张桌子,这就是我的办公与住宿的地方,满足!这里吃的水都是收集的雨水。房檐下有用砖砌的浅浅集水道,一到下雨天,屋檐上的雨水就顺着这些道流进井里,天晴了,撒一把石灰消消毒,泵上来就可以做饭、洗衣了。
    那时候,活特别的多,每天都是打鸡血状态,陶醉!去钻机上测井,都是土路。干燥少雨的天气,尘土也疯狂脱离大地的束缚,聚集在或深或浅的坑里,累了,就躺在干瘪的黄土路上。汽车开过,漫天飞舞,张牙舞爪,在车后形成一道烟雾屏障,不见后来者。来到钻机上,我们换上红色工装,开始工作。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不顾山顶的炙烤,不管略微粗糙的大风,师父将绞车将探管缓缓放入井下,采集、监测、检查、记录,将采集的数据传到电脑上,一气呵成。
    回去后就开始解释处理资料,每天屁股挨着椅子,就不想起来,享受!不知道什么时候,那辆测井车发动机的声音就变得特别熟悉。好多次,加班到半夜,繁星酣睡,一听见那辆老朋友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是老朋友回来了。走出房门,看见老师傅们身披夜色,载月而归。
    实习结束后,我的战场主要在办公室处理解释资料,但是一颗物探初心不改,无悔!但那一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烙在了脑海里。时常想起那里的长风燥而润,那里井水浑而甜,那里尘土横而温。那里,毛家川煤矿开起来了,山绿了,水清了……几回梦里飞度,昔日村庄风景正好。
    一朝入物探门,一生做物探人! (荣获陕煤地质“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