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宣传

传承“三光荣”精神 永远唱响《勘探队员之歌》

浏览量:997       作者:解云峰      来源:       日期: 2014-10-09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每每唱起或听到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我就心情激动,热血澎湃。眼前浮现出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繁华都市,告别温暖家庭,头顶烈日,脚踏寒露,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然而,正是他们改写了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历史,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们就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地质工作者,这其中也包括我的父辈们。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伊始,矿产资源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查明的矿产资源不到30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矿山只有300座,矿产品极度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于是,建设新中国的最先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矿——尽快找到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于是,地质找矿工作被摆到了突出位置。
     “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要有地质工作。没有地质工作,我们就像瞎子一样,不知道哪里有铁,哪里有煤,哪里有什么矿藏。所以,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势必要加强地质工作。”刘少奇主席当年的这一段话,曾激起了无数地质工作者为国建功的豪情。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平民百姓,对地质事业发展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支持。政府政策、措施保障,百姓自发找矿苗、报矿。地质人所到之处,政府欢迎,百姓欢心。
     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高度认可与期待,他们选择了地质事业,毅然投入了大山的怀抱,在毫无人烟的沙漠,无边无际的草原,布满荆棘的大山长期作业,跋山涉水,任汗水湿遍全身,任荆棘划破衣裳,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生活。每天翻山越岭步行数十公里、连续风餐露宿好几天,对于地质工作者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 10 个小时以上,许多时候午饭就是咸菜、馒头,加凉水。苦吗?很苦。累吗?很累。放弃吗?绝不!地质人苦,但他们也有乐。当看到丰硕的成果,他们会笑,当看到宝藏开发时,他们会笑,当祖国没有忘记他们时,他们会笑。
    在地质系统有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堆脏衣裳。”地质工作的野外性和流动性,决定了队员家庭的夫妻生活必然离多聚少,这是地质工作者的现实,是心中一团抹不去的阴影。地质队员的妻子,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嫁给了勘探队员,白天上班下地,晚上既要当爹又要当娘。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哺育子女。别人夫妻花前月下,灯红酒绿,而她们只能独守空房,忍受孤单和寂寞。“一入地质门,三代找矿人。”他们为经济发展“献了青春献子孙” 。他们有时也曾想放弃,但当历尽千辛万苦把自己的设想变为现状,为国家找到矿藏时的兴奋与快乐,之前的辛苦与付出是值的。“曾经我们很茫然,但现在最怕的是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厚望,怕富饶的宝藏隔一面之墙而永埋地下。有组织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不断努力,继承和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
    这就是我们的地质工作者:他们坚守,他们隐忍,他们默默付出,他们坚守为祖国寻找大矿,为经济社会提供资源保障的崇高信仰,一次次走向孤岛,走向荒野。只要祖国需要,他们就毫无保留地冲上去。每一份高质量的地质报告就是一份至上的献礼,每一面甲方送来的牌匾就是一份最高的奖励!   
    这就叫苦中作乐,这就叫乐在其中!这种快乐,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独具魅力的精神大餐,是地质人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写照!他们一代一代传承着“三光荣”的精神,在新世纪最动人的创业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地质人注定会以他们最绚丽的业绩为祖国建设高唱一曲最优美的赞歌。
    截至2009年,地质工作者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跻身世界矿产资源大国行列。
    正是依托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300多座城市因矿崛起,许多矿业城市为地质工作者树碑立传。 一座座矿山的崛起,是由多少地质人用臂膀、用脊梁、用生命擎起的呵!
    “三光荣”精神有个草根的名字,那就是山野精神,她是“地质之魂”,把地质队打造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功勋卓著的英雄队伍。“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体现了奉献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体现了创业精神。“以找矿立功为荣”体现了奋斗目标,为国家和人民找大矿、找富矿, 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
    传承“三光荣”精神的地质工作,几十年的努力已经筑成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更需要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需要让全社会都感知它的存在和重要,地质人需要理解与尊重。唯如此,“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的地质找矿工作就能获得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我为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奉献一生的先辈们自豪!我为所有新时期仍然从事地质工作者致敬!永远唱响《勘探队员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