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质的这些年
浏览量:914
作者:张雪娇
来源:
日期: 2014-10-29
7年前,我大学毕业,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一队。那时候,我和现在新来的弟弟妹妹们一样,还是一个刚毕业、对地质这个行业充满热情和期待的孩子。记得当时非常开心,因为我终于自己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即使一开始每个月只拿八百多块钱,但每次当别人问我,你在哪里工作,我都会很自豪地说,我在一三一队上班!因为它让我在社会上有了归属,有了一种叫做家的感觉,我愿意为它奉上我的所有。
来单位的第一年,我被分到了一三一队计算机中心,从事计算机制图工作。
一开始,我会为自己学会画一条线,造一个区,投一个点而兴奋不已,时间长了,基本的软件应用学会了,我却会变得很烦躁。光阴就在这一条线,一个区,一个点中慢慢地被消磨,而我还是没有太大的长进,很难过。在和地质人员干活的过程中,因为自己对地质知识的欠缺和与地质人员沟通不好,一张图来来回回要改很多次。每一次,我都很窝火,想摔东西,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成见,而是因为自己对地质的无知和自己对待工作必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工作理念的碰撞,让我的内心陷入无限恐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整个2007年,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学会了单孔柱状,对比图,地形地质图,剖面图,平面图等图件的绘制,但仅限于纯手工操作,没有加入我的任何思维与创造。即便如此,我也不敢对我的工作有所怠慢,从画线,到叠图,到帮别人复印打印东西,到每一张图的绘制,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求完美。
记得第一次去野外工作是在2008年5月13号,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我和同事孙金丹坐单位的面包车去长武杨家坪项目。一路上非常兴奋,因为我喜欢看风景,喜欢看阳光下树木斑驳的影子,喜欢看路两旁的茂密的树飞快地往后跑,我的思维也会在这样的状态下变得很清晰。
当我们的车驶入勘查区,一台又一台钻机映入我的眼帘,当我看到烈日下,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围着钻塔拧钻杆,一个个满头大汗,脸上、衣服上粘满了泥浆,我的兴奋劲儿立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撼和敬畏,还有一丝沉重。随后的工作,也让当时的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对于岩芯描述我根本一点都不懂,在机房工作,也是纸上谈兵罢了。好在当时一行有孙金丹,晋勇,胡光琳等同事,我们的学习氛围还是相当浓厚,我们一起学习了《含煤岩系钻孔描述标准》、《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等行业标准及规范,很多次,我们都会为了一个岩性描述或者概念什么的争得面红耳赤,我会看很多关于地质专业的书籍,也会缠着年长的高伯贤,向他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努力,我慢慢地进入了工作状态,慢慢地知道了作图时一些数据的出处,从前心里的疑问,会在自己一次又一次风里来雨里去的野外实践里得到求证,每每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充实和快乐的。
那个项目非常严格,尽管我很努力,还是会不时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但是当我看到煤科院请来的七十多岁的老教授亲临现场,弯下腰给我们授课的时候,我的心里除了敬佩还有鼓舞,所受的委屈也随之消散了。一位老人对待工作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何理由怠慢?
记得有一次,连着下了很多天雨,我负责的钻机快见煤了,钻机在沟底下,到那里有一条长长的胶泥路,我们的车根本下不去,没办法,我只好打着伞,背着地质包,拿着地质锤一个人顺着胶泥路往下走,路很滑,刚走没多久,就重重得摔了一跤,我心里很难过,荒山野岭的,我一个柔弱的女子还要走在这泥泞的路上,正想着,又重重的摔了一跤,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像决了堤一样涌了出来……或许,是年龄大,又是长辈,见我一个小姑娘太可怜,胡工从后面赶了过来,说和我一起到钻机上去。他跟我讲,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上钻机都是自己走的,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哪像现在这么幸福,有车接有车送,只是走段土路而已…….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关于青春,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理想等等等等,和他的聊天轻松愉快,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钻机,钻机上的人很惊讶,这么泥的路,我们居然也来了,赶紧就给我们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的,突然感觉心里很温暖,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对我们热情,我都宁愿相信他们是真心的。到了吃饭时间,钻机上的大师傅给我们单独做的饭,记得好像是西红柿炒鸡蛋和馒头,对于饿了一早晨的我,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一口气吃了两个大馒头,还灌了一碗白开水,我从来没有那么饿过,以至于我现在还清楚得记得当时的场景和感觉。那是我第一次守煤,第一次明白守煤的意义和我肩上责任的重大。
其实,那个时候,我非常想去了解,想去了解和我在同一战壕里的,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有怎样的喜与悲。
同年十月,我又辗转去了陕北,做的主要工作是岩芯鉴定和地质填图。十月的陕北比关中萧条了很多,路边树木的叶子已经散落,路旁野草也已枯黄,没有了绿色。呼呼的北风打在脸上,让人直想掉眼泪,这个时候,我想家了。离家好几个月,不知道家里的双亲是否还好,我为自己不能替他们分担生活的苦楚而深深地自责。好在我们的集体,非常团结,对待年轻人也比较宽容,这让我也感觉到了很多温暖。
每次翻开那年填图的照片,我都会很有些许感慨和感动,照片里的几位老同志都是非常优秀,非常敬业的地质人,每次他们都会走在填图路上的最前头,一路上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所遇到的地层、露头、构造等情况,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所学和多年沉淀的经验讲给我们年轻一代听,他们勇往直前、实事求是、心存大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经过多次的野外工作,我对自己从前的制图工作也有了更为全新的认识,我会在我的作图过程中融入我的想法和创造,我能独立将自己野外工作所取得的数据直接成图,能够找出我工作中的错误并能做到及时改正,保证了报告的真实性,节约了提报告的时间。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勘探工作者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攻坚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如今,随着煤炭行业的萎靡,我们的地勘事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在这个进与退,走与留的十字路口,异常彷徨。参加工作虽然只有短短7年的时间,但是我却经历了地勘市场的鼎盛与没落,尤为感叹。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要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自己的企业,像关心自己的命运一样关心企业的命运,不计得失,甘于奉献,是我的追求和信仰。
人生流转,四季轮回,希望在我们所有地勘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陕煤地质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我们陕煤地质人也会完成今生最华美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