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天坑地缝

浏览量:898       作者:葛维霞      来源:       日期: 2016-03-22
    武隆的天坑地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近几年成为重庆旅游的热线景点。我再一次来到了这块宝地,迷人般的仙景不得不激起我想写点什么。
    从上往下看去,突然一个铺满绿色的大坑跃然眼前,周边是万仞悬崖壁立,这就是重庆武隆很出名的天坑。
    站在天坑边缘,向远眺去,平整的山顶之下,一座座高大的山体像刀斧般的被劈成垂直断面,它们围拢在一起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圆,这就是塌陷而成的大坑,面对大自然的造化,再一次令我目瞪口呆。
    那深不见底的大坑,愈发神秘,诱惑游人,人流沿着台阶下行,穿梭在千百万年来形成的峻峭崖壁之间,边走边抬头看矗立在对面的山体,高大、直峭,岁月的年轮清晰的记载在那一层层巨岩上,它们经历过多少大自然的残酷袭击,带着开天辟地以来的躯体,岿然不动的看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换。在它们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啊……。
    大自然的造化是不可思议的,高大巍然的石山,外力很难撼动它(除非有大的地壳运动),却偏偏塌倒在柔声静气,无力无形的水中。正因如此,世界上便有了滴水穿石、以柔克刚这样的词语,也应了那句俗语,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物降一物!
    过了青龙桥,就是神鹰天坑,暗河在这里浮出地面,转而成为清洌洌的小龙河,水流很细,蜿蜒蛇行,像一位好客的女主人,一路不急不缓,叨叨絮絮的诉说着她的前生今世,驱散着山间的寂寞和苍凉。
    在小河的陪伴下,来到了黑龙桥前。从远处看,桥身石块粗大不规则,面目蛮横狰狞,凹进去的部分,好似一个土匪窝蜗居在半山之上。走到桥下,才发现是一个狭窄的大门洞。这里飞瀑很多,从桥洞顶、桥璧上流出,四处飞扬,随风飘撒,晶莹剔透,为狰狞险峻的黑龙桥增添了一些梦幻般的色彩。
    大约世界上的阴阳平衡,也在这里体现出来:面目可憎的黑龙桥外,竟是一汪汪惹人喜爱的、碧绿温婉的清潭,沿途不断有从山体上流出的小瀑布补充其中,粗鲁与柔和,丑陋与美丽,在自然界中也常常是相伴而生的。
    水能化石,也能融化人心。人们情不自禁的在这里拍照留念,虽然是深秋,仍然忍不住去撩水、戏水,顿时,嬉闹声打破了山间的沉静,在峡谷间回荡起来,粗陋的黑龙桥也张开大嘴,手抚白胡,放肆的哈哈大笑了起来。
    出了天坑,来到游客中心,买票乘车前往龙水峡地缝。上次来到这里时,有个游客说,地缝和天坑都是流水侵蚀、塌陷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状大同小异,去了天坑,就不用去地缝了。听人劝说同时也为了节省点就没去,一直成为心中的遗憾。好不容易有幸再一次亲近它,坚决不能再放弃,就地缝这两个字都够我遐想好一阵子的,多么富有吸引力的名字!
    由于是学地质的,走到哪里都要用地质人特有的眼光来欣赏大自然的美。细看岩层的走向、断裂、地貌特征以及主要成份等。这里的地缝岩石属于沉积岩中的碳酸盐岩,这种岩石非常坚硬,但它一旦与碳酸溶液相遇,就会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形成碳酸氢钙,从而被溶解离开原地,留下这无以伦比的天然景致。
    这里的天坑和地缝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分布在羊水河峡谷上,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
    到达地缝后,顺着石壁地道向下走,这时真有一种地心之旅的感觉。忽然想起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来。
地道出口,尚在半山腰,向下看去,谷深不可测。对面的大瀑布像一条白色彩带,从山上流淌而下,飘泻在山崖上,很是醒目。乘垂直电梯下到谷底,才开始了2公里的地缝之旅。
    栈道是在半山腰的石头上凿刻出来的,仿佛是挂在山体上的走廊。许多地方是向里掏挖出来的,人走在上面身子倾斜才能通过。
    在这地缝之间,那种窄险,那种压抑,那种无法把握,带给人的兴奋和刺激,是无法言语的,不身临其境,无法体会。这种感觉相当美妙!
    走了约六、七百米时,来到一个硕大的溶洞。洞很大很深很恐怖,洞中水滴不断,向下看深不见底,向里走阴森寒冷,很原始、很神秘的一个大洞穴,看到这些你不得不又一次感叹水的力大无比!
    溶洞的右侧是出山之路。路上奇树、奇石、奇水,伴随着回程,它们调动了身体每一个感官,这些感官传递给大脑一个信息:大自然总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