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川县梁家河接受党性教育

浏览量:1180       作者:程湖渊      来源:       日期: 2016-08-25
    8月20日,陕北的秋雨霏霏扬扬,一大早,一八五公司支部书记、党员干部12名同志乘坐中巴,赶赴延川县梁家河接受党性教育。
    延安市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大约7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咸阳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文安驿是秦直道上的一个驿站。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习近平就是当年千万知青中的一员。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知青习近平在社员的帮助下,带着箱子铺盖行李,跟在社员后面回到梁家河大队。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沟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队二百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
    习近平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的土窑洞里。土炕、灶台、团子,眼前的这一切,知青们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么?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烟道,做饭时烧火的余热可以用来取暖。团子是什么?团子就是窝头……习近平曾回忆,很有意思,我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当时那个跳蚤,我这个皮肤很过敏,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就变成水泡了,水泡就烂掉,哎呀,痛不欲生啊。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马皮”了,不怕咬了。
   不多久,因为这户人家的孩子要结婚,习近平就搬到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如今,这孔窑洞早已不再住人,因为风化,有的地方泥坯脱落、墙体裂缝,用柱子顶着。窑洞里除了放一些农具杂物外,墙上还挂着当年社员们会战时用的马灯、水壶、书包和煤油灯台。
    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今年79岁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梁家河村人看来,习近平以后取得的这些学业成绩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老少社员,甚至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
 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长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习近平1974年1月入党。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
    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梁家河村到文安驿已经修通了架子车路。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饭取暖用。这些煤由汽车从附近的子长县拉到文安驿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车拉到梁家河村。两人一辆架子车,每车能拉三四百斤。石玉兴当年就拉过这种架子车。他说:“路平的时候还好说,要是遇到上坡,不出几身汗是拉不上来的。”
    1975年,习近平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清华大学。而早在1973年,由于“家庭”原因,习近平被迟群、谢静宜掌管的清华大学拒之门外。那一年,除了习近平,其余一起来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已经全部离开。在《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一文中,习近平写道“那是一段非常孤独的时期”。但这之后,原延安地区知青办主任高明池对凤凰网说,习近平“下定决心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村里做点事”。
    据村里老支书石春阳讲,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未接触过化学、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们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块碑,碑文是这样写的:“(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号召,在时任村支书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建沼气(池)60口,这口沼气(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2007年10月,按照沼气建设新技术,此井在原先的基础上改造维修为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一八五公司12名党员踏进陕北文安驿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普通而又平凡的小山沟,秋天庄稼树木的绿色和红旗的鲜艳把梁家河装扮得格外精神。总书记在这里扎根七年,正是在这里,总书记举起拳头,向党宣誓,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在这里作为起点。望着这里的土窑洞、知青井、土炕、煤油灯……大家忽然明白了,只有扎根人民,牢记宗旨,不忘初衷,继续前进,共产党员才有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炒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