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

浏览量:984       作者:马萌      来源:       日期: 2016-09-14
    赴延安“朝圣”是我很早就有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年近知天命之年,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是韩城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的。非常感谢,也很激动,我激动得转转反侧,夜不能寐,打心眼里感激市政协和文史委的领导们给了我们文史组成员这次延安考察之行的机会……
                                 记忆深处的搜寻
    记得在孩童时代,革命圣地在我们那一代人的心中是何等的神圣,说赴延安是“朝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小学时期,学过关于革命圣地的语文课文,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用的还不是全国统一教材,是各省编写的教材,陕西省编写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关于南泥湾开荒的歌词《军民大生产》,还有一篇大概名为《革命圣地延安》。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奔腾不息的延河水,巍巍耸立的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是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晓得的。毛主席、共产党在那里战斗、生活了十三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革命歌曲《军民大生产》大家都会唱,每到上课铃声响起,文体委员起歌,大家唱: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 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齐动员呀么嗬嗨。……
    那时候,我们唱的大多还是红色歌曲,像《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两篇课文是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的,那是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年,那时还是春季生,过完年之后在大队油坊上的学。给毛主席开追悼会是在大队部举行,全大队六个生产队的社员排队悼念毛主席,有几个社员哭得悲痛欲绝,差点背过气。当时的我,刚上一年级,也跟着嚎啕大哭,班主任是个姓牛的男老师,是从华阴移民来的,劝了我好几次,都没劝住,最后说,这娃和毛主席感情深。
    再往后,大概到了初中,我们学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其中的诗句有“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首诗是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新诗,诗人贺敬之以饱满的热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情,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这次赴延安“朝圣”,我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去的,先后瞻仰了宝塔山、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等红色景点。其中,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
                                   梁家河大队:习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地方
    习近平当年插队的地方:延安地区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北京形成上山下乡运动高潮,习近平报名参加。1969年农历年前夕,年仅16岁的习近平与其他14个高干子弟被分到梁家河大队。
    “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石碑立在村口,墙上一幅宣传画正是以习近平建沼气池为原型。1974年7月,任大队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打坝是习近平对梁家河最大的贡献之一”。梁家河村民石玉兴说,习近平“干活卖力,能吃苦”。除了打坝,还要开荒、挑粪、收麦、放羊,一年到头,几乎每天劳作。
    习近平1975年被推荐上清华大学,入学前与梁家河村民合影留念。该照片存放在于梁家河村委会的展览室内,一起合影的村民家中也都摆放着这张照片。
    据说,习近平当年与延川籍已故著名路遥很熟悉,他与路遥当年曾同住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最近,我读了厚夫所著的《路遥传》,里面记载了当年延川县委书记申易在任时延川的三件大事:一是人民日报对延川赤脚医生孙立哲的报道;二是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大办沼气,改善社员的生活条件;三是路遥、曹谷溪等人主办文学刊物《山花》,延川县文教局几经周折推荐路遥上大学在延安大学中文系就读。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这个原本安静的小山沟沸腾了,人们惊奇地发现,“习总书记回村了!”得知消息的乡亲们都跑去迎接习总书记,260多个村民都拥到习总书记的身边拉家常,场面非常感动。习总书记参观了自己曾经住过的窑洞,到村里看了新栽的苹果树。在梁家河,他与村里每个大家族都一起合影留念,还给每户人家带来了对联、年画以及米、面、油、猪肉等年货。
                                   宝塔山:革命圣地的象征
    周日行程的首站是位于延安东关的宝塔山。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谈到,“1980年,黄原(原型延安)东关大桥上,到处都是举着牌子等待揽工的农民。希望闯荡世界的孙少平离开家乡,独自来到这座城市。”同行的薛引生组长说,东关大桥就是路遥笔下当年孙少平揽工的地方,大家值得一看,也算是对这位陕西著名作家的追忆。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热情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海拨1135.5米,宝塔山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据史书记载,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
    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
    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
    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
    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据说党中央当年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这里主要有中共“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遗址可供游客参观。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观“延安保卫战实景演出”后的思考
    在旅游景点搞实景演出,自从李智远书记到韩城后,就在党家村古民居景点推出,其场面可谓宏大,听人说光演出人员就有上千人。
    这次延安之行,最后一个项目就是观“延安保卫战实景演出”。这是在枣园扣坝梁推出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由著名导演陈维亚导演。该项目首创真枪实弹的全新模式,用纪实的艺术手法演绎出当年史诗般的壮观场面,让人们重新感觉火热的战争年代生活,倍加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听当地人说,参演的群众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几个重要角色(胡宗南和他的秘书,还有唱歌的)是延安大学的。目的是推广红色之旅,也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票价180元,只有老人打五折。真枪真炮八百多发,场面逼真,大家看得都很开心,真有一种置身于当年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的感觉。
    同行的市政协文史委段兴民主任介绍说,市上领导有在韩城芝川古夏阳渡口推出“八路军东渡黄河实景演出”的初步想法,目的在于将韩城旅游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实现韩城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我与同行的昝起收主任探讨,将来在芝川推出东渡黄河实景演出时,要借鉴“延安保卫战实景演出”的一些成功做法,如游客可以花50元租一身衣服一起保卫延安;也可以花上10元或20元与演员们合影留念(一般演员10元一次,“胡宗南”的标价是20元,不算贵),同时也要吸取其不足之处,比如真枪实弹污染环境,是否可采用现代声电光技术,以达到真枪实弹的效果。
    总之,延安之行感慨颇深,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