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天地

你的脚印,我的方向

浏览量:733       作者:程锦      来源:       日期: 2018-07-23

    2015年,我进入陕西煤田地质化验测试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和父亲一样的“陕煤地质”人。在我去上班的前一天,父亲带我参观了“陕西煤田地质”展厅,随着序厅宣传片的播放,父亲和我都陷入深深的回忆。

爸,你啥时候回家?

    爸,你啥时候回家?这是我小时候和父亲通信问的最多的一句话。父亲1989年毕业分配到陕西煤田地质一八五勘探队,一到单位就去野外钻机工作,而在基层一干就是十三年。他工作严谨,认真负责,很少回家和我们团聚。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总是报喜不报忧。记得1998年,父亲在延安子长石油钻机当技术员,每次钻机搬迁抬基台木,父亲总是把重的一头放在自己这边,有一次,他承受不住重量,扑倒在地,被压伤了右腿。母亲一周后得知,带着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探望父亲,刚看到拄着拐杖的父亲,母亲就泣不成声,没想到父亲拍了拍腿说:我这不是好好地站在你们面前嘛。看到他如此轻松,我们又心疼又可气。没过多久,父亲拖着没好利索的腿又出现在泥浆池边调制泥浆。直到现在天阴下雨时父亲的腿还隐隐作痛,而那道疤痕却成了他最得意的勋章。
    2001年暑假,我随母亲去神府煤田的大沙漠里看望父亲,父亲时任项目机长。一天夜里凌晨两点多,值夜班的刘师傅打电话说钻孔出现流沙,父亲急忙赶往现场,直到第二天下午我才又见到父亲。后来刘师傅给我讲,当夜沙尘暴突袭、暴雨如注。父亲和夜班组的同志们顶着狂风、裹着雨衣,雨点打在安全帽上啪啪直响,雨水浇在脸上睁不开眼,工作服混着泥浆黏在身上,劳保鞋里全是水,走一步都很费力,他们没有一个人后退。就是这样,他们一直坚持了十几个小时的抢险工作。父亲直到孔内作业正常后才默默的回到宿舍。回来后他就一头扎进被窝沉沉睡去。醒来已是深夜,父亲又拿着手电赶往钻机现场,生怕再出一点问题。
    “看,这就是爸爸当年工作的地方。”打断了我的回忆,父亲拉着我参观展厅里的微缩作业场景,兴奋的对我说。望着场景里形象的钻塔、活动房,我分明感觉到父亲的手激动地颤抖。对于父亲来说,这就是他在钻机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场景,三伏天汗湿的衣服在身上被体温暖干、三九天手长出冻疮粘上胶布继续上钻。大漠里,风起天地暗、风停路不见。十三年,父亲看着钻塔一次次地安装、立起,又一次次地落下、拆卸、搬迁;十三年,父亲跟随一八五这支强大的勘探队伍走过神府大地的沟沟坎坎,参与完成了大保当、锦界、西湾等一系列重大煤勘项目。问及父亲十几年基层生活苦不苦,父亲总坚定地回答:“地勘人,什么地方都是家,吃不了苦就别说自己是陕煤地质的一员。”

爸,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了!

    2002年,父亲离开钻机,调到机关政治部工作,从此开始,父亲又全身心投入到地勘事业的宣传工作中。十三年基层工作的积累,父亲不仅成为地质钻探的技术骨干,还储备了大量的一线工作素材。父亲有摘抄的习惯,看到优美的词句都会记录下来,家里的旧报纸上都写着长长的句子。时间久了,摘抄本越来越多,父亲的文学底蕴愈加厚重。行文时,每一个标点、词语、句子,父亲都像和面一样反复摔打、揉捏,真正把自己的精气神都注入到文章中,自然发酵出精湛的作品。
    在政治部、工会工作期间,父亲报道基层事、表达职工情,发表了大量通讯稿件和文学作品,连续多年获得陕西煤田地质集团“优秀通讯员”称号。《感受榆林》《候鸟勘探人》《在安装队的日子》等许多作品都在全国地质行业征文比赛中连连获奖。 2017年父亲荣获《中煤地质报》为从事新闻工作15年以上且工作成绩突出者颁发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第一次在陕西工人报这样的知名刊物上看到父亲的文章时,我尖叫地和父亲说“爸,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了!”

     文字工作孤独枯燥,讲述着别人的故事,自己只能做幕后英雄。我不理解父亲的工作,他就和我说:“和我一起长年奋战在一线的地勘工人们,都是喝生水、吃冷饭、住帐篷,他们实在很辛苦、很伟大,让我不由得就想歌颂他们。”

爸,我也成为一名陕煤地质人了!

    参观到一副介绍陕西煤田地质化验测试公司的照片前,父亲微笑地看着我。这是我工作的单位,是一支具有先进领导集体、专业技术支撑,青春活力、团结友爱的优秀队伍。真好,爸,我也成为一名陕煤地质人了!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对你有几点要求,也是当年我刚到185队工作时我的师傅陈其祥老先生对我说的话。按时上班,听领导的安排,把工作干好,不要怕多干一点活儿吃亏,和同事们好好相处,多向老师傅虚心请教。”父亲,您放心,有您为我树立的榜样,有您在前路踩下深深的脚印,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从此以后,我会奋力奔向有您在的前方。地勘路上的风景,我陪您一起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

爸,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至我写这篇稿件时,我在陕西煤田化验测试公司已工作近三年,父亲在他的岗位上又继续奋斗了三年。我还是一年和他见不了几次面,他还是在摘抄本上写写画画,在报刊上还是经常能看到他的名字,他还是每天打电话叮嘱我努力工作、按时吃饭……唯一变了的,是他已不再是两鬓乌黑的青年。这几年我和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爸,注意身体,别太累了。”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说地勘事业正值关键时期,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他这颗“螺丝钉”发挥作用。听他这么说,我这颗小“螺丝钉”也浑身充满干劲儿。
    想起当时参观展厅走到照片墙展区,我一眼就看到了父亲灿烂的笑脸,那是一张我熟悉的、干净的、纯粹的笑脸,那是一张经过岁月抚摸依旧容光焕发的笑脸,那是一张地勘人由心而发自豪欣慰的笑脸。亲爱的父亲,愿您永远都能笑的如此爽朗开怀。
在陕煤地质集团这个大家庭中,像父亲这样的地勘人还有太多太多。他们虽然是陕西煤田地质集团的普通职工、身处平凡的岗位,却时刻以“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激励自己,以努力向上、勇创一流的目标要求自己,以顽强不息、坚定不悔的信念超越自己。正是他们这些平凡普通的“陕煤地质人”,组成了陕西煤田地质这支英雄的队伍,他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不屈不挠,成就了陕煤地质集团今天的累累硕果。如今,我们作为陕煤地质集团的青春力量,必将传承一代又一代“陕煤地质人”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沿着前辈坚实的脚印,共同开拓前行、续写华章,为陕西煤田地质集团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再立新功。


    编者:该文荣获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2018年“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类二等奖。


上一篇:金婚风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