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主决策、促进社会和谐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成就,告知人们,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的是人民战争、人民民主、人民和谐的正确决策道路,未来将更加美好。
民主决策。简单的解释就是大家说了算,少数服从多数,决策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条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找出最满意的一个方案进行实施,直至目标的实现。决策依赖于决策个人或部分群体,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适合社会发展。决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生产、经济、科学实验、军事、政治等问题经常而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决策的效果有好有坏,好的决策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效益,而错误的决策将产生不良的效果,给人们带来损失,甚至灾难。因此决策的正确与否,小则关系到能否达到予期的效果,大则关系到一个企业、部门、地区乃至国家的盛衰,这就要人们在决策时,通过民主和科学决策,力求使决策更好、更有效、更合理。
民主决策是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手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决策能够调动决策群体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决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决策信息的来源面广,更多体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和客观实际及大多数的意志,为科学决策和决策执行提供必备的基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阐述的。民主决策遵循“实事求是、大多数人意志、符合自然规律、有效有序”的原则。民主决策的实现形式一方面是深入调查研究,召开听证会、座谈会、论证论,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研究代表提案,知道群众想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另一方面是民主决策通过从下而上,从点到面,从眼前利益到长远利益的反复论证实践,体现畅通、规范、透明、客观表达和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达到决策的决断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的高度统一。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
弘扬民主决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民主和武装斗争,推翻了独裁专制、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权。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约见爱国将领黄炎培先生商谈建设新中国有关事宜时指出:“民主不仅是一种制度,更好成为一种思想。”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总结,也是建设新中国的指导方针,全国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轰轰烈烈。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火焰普照大地”。6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验证了党的指导方针的正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瞻远瞩。期间,有超越实际的“大跃进”和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失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相继确立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战略决策,引领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敬仰,让国人自豪的辉煌业绩。民主决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人民民主,走群众路线这面旗帜,创新发展民主,科学发展民主,加强和完善民主决策体制。
正确把握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关系。随着人们对客观规律和社会进步趋势认识的深入发展和对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辨证关系的运用能力将全面提高,我们既要反对把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更要反对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偏执一端的形而上学。其实,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辅相成,不广泛的民主决策不能体现科学决策,科学决策能为民主决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客观依据。民主决策不但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而且民主决策本身就是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全面推行科学技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渗透的过程。因此,正确把握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关系,来规范和合理限制领导者的决策力,用决策民主化制度来规范领导者的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正确决策的机率。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孕育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层面,通过科学民主决策廓清各种似是而非的认识,统筹考虑各方的利益,从更广阔的层面捕捉大家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物质文化需求多样化的表现,使得社情民意更丰富,代表的层面更广泛,主流意见更集中,才能实现公平正义,避免利益失衡,实现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升决策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满足人类社会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显然,和谐社会建设以物质富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公平正义、法制健全为基础,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家庭、学校、社会为课堂,大力推进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用先进的决策理念,培育和制定社会所需要、强有力的、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决策掌握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在正确的决策指导下才得以实现。因此,及时客观正确的决策,不断提升决策水平是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决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其次,我们以前更多从政治上讲决策是重要的,但不能简单理解决策仅为“举手”“鼓掌”通过的过程,而要引入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可行性论证,不仅要考核技术和经济层面问题,而是全面考虑法律上是否允许,操作上是否可行,职工群众是否拥护等问题。正确而全面的决策,指导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发展是硬道理,和谐稳定是大前题,正确决策是保障,这仅是一点粗浅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