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两孩政策的困境及对策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
同年12月21日至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消息一经传出,在全国人民群众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此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历时30多年,计划生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光城市而且乡村,一对夫妻自觉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最多两个。那么,当初为什么要计划生育,如今又为什么要放开二胎呢?
这要从中华民族的人口发展进程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遭受过许多灾难:自然灾害;战乱;外族入侵,之所以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除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之外,我们的人数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建国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毛主席领导的人民政府鼓励英雄母亲,祖辈们一家普遍生养八九个孩子,父辈们绝大多数四五个子女。到了我们这一辈,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教育、就业、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人均耕地少,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增多,劳动就业压力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陷入困境,日常需求都要凭票供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低,人口增长快,高素质人口少,受教育程度低,国家负担重,因此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0-2015年,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5年, 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抚养负担低,消除了贫困,到了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减弱,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难下,出生缺陷,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增大,失独家庭比例加大,失独夫妻养老成为社会问题。早在1980年,党中央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就指出,到30年后,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得到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为什么在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让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2、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
3、2010年开始,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4、1980年,男女出生比例为107.4:100; 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121.1:100,虽然之后整体开始下降,但到2014年,依然处于115.9的高峰。
简单概括一句话:生育率低到危险, 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调。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育龄妇女数量逐步减少,特别是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下降较快。群众生育意愿发生转变,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
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
三是家庭规模缩小,养老抚幼、互助互济等传统功能弱化。这些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2016年1月5日,中央发文明确生育两孩无需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至此终结。
政策放开了,是否二孩就会井喷式出现?并没有!至今,二孩政策已经实行近5年时间,我们新增二孩人数可数。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以点看面,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分析。
我校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2008年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属于事业编制,2008年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属于企业身份,这些企业身份职工已与单位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校工会与校长专门签订了《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合同规定: 我校不限制女职工怀孕时机,单位不会要求怀孕7个月以上女职工加班或上夜班,女职工做人工流产后,可享受计生假。在计生假期间,按正常出勤对待。产前检查正常范围内可以按出勤对待,产前检查及生产费用由学校部分报销。女职工产假期间由单位按照产前标准发放工资,哺乳期能给予每天1小时哺乳时间。生育后,女职工工资待遇不会发生变化。单位男职工在妻子生育时可以休护理假,视具体情况而定(岗位能否离得开,有否其他家人陪护等)。
2016年9月,我在本校做了“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调研”, 共发放20份调查问卷 (其中女职工15份,男职工3份,中层管理者2份),收回20份, 数据汇总如下:
中层管理者2人答卷,年龄均在40-50岁, 男性, 大专1人, 本科1人, 已婚, 本省城市户口, 2人均认为生育保护的责任是家庭、企业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赞成男方享有护理假, 同意女职工在孕期、哺乳期得到用人单位特殊劳动保护, 在女职工生育延长假期间是否应享有工资待遇问题上, 1人表示应由单位发放工资, 1人表示不应享有工资; 2人同时认为女职工休产假对本单位运营有影响但不大, 女职工孕期不能胜任工作时应该调岗, 1人还认为孕期可以休假, 1人认为女职工生育二孩对单位用工成本影响非常大的原因是产假期间工作安排及产假之后岗位的恢复,1人认为女职工生育二孩对单位用工成本影响不大,2人都希望国家设立父母育儿假。
男职工3人答卷, 20-30岁1人, 30-40岁2人, 3人文化程度均为大学本科, 已婚, 本省城市户口, 其中一线职工(教师岗位)1人, 技术人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 2人知道妻子生育期间男方有休护理假的权利, 1人不知道; 2人认为生育子女对就业和升迁影响不大, 1人认为影响较大, 3人都赞成男方享有护理假, 如果准备要孩子, 3人都打算休男方护理假, 不能休假的原因, 一是工作太忙脱不开身, 二是家里有人照顾不需要, 2人希望国家设立父母育儿假, 1人无所谓。
女职工15人答卷, 20-30岁3人, 30-40岁9人, 40-50岁3人; 大专5人, 本科6人, 研究生4人; 均为已婚状态, 本省城市户籍14人, 外省农村户籍1人;其中一线职工(教师岗位)9人, 技术人员4人, 基层管理人员2人; 对于两孩政策4人了解, 11人了解一些; 2人打算生育二孩, 8人不打算生, 5人没想好; 6人担心产假时间短, 4人担心工资待遇降低, 2人担心影响职务晋升, 8人担心入托入学问题, 13人担心没人照顾孩子; 1人完全了解禁忌范围,8人了解一些,6人不了解;1人认为生育对就业和升迁没有影响,10人认为影响不大,4人认为影响较大;当生育权益被侵犯时,3人选择隐忍,10人选择向主管部门反映;1人认为休产假至少需要98天,1人认为需要158天,6人需要188天,7人需要1年以上;15人都希望丈夫休带薪护理假,都希望国家设立父母育儿假 ;如生育二孩,10人最希望政府发放鼓励性政策补贴,11人希望延长产假,8人希望产假工资或生育津贴有保障,5人希望得到优质家政服务,8人希望开设更多具有专业资质 、收费合理的托幼机构。
虽然国家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但是生育适龄80后人群很少愿意生二胎,纷纷表示,二孩虽好,但是未来面临一对夫妇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生活,实在有点“吃不消”。生育障碍主要集中在生孩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之上。
困境: 现在多数职工不愿意生二胎,主要一是担心没人照顾孩子,二是担心入托入学问题, 同时养孩费用过高, 压力过大, 托幼资源不平衡 , 入托困难, 导致能生的不愿生; 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 生存环境恶劣, 重大疾病年轻化, 普遍化, 年轻适龄男女性生殖健康出现问题,不孕不育患者增多,导致想生的生不了。另外,很多适龄青年观点改变,追求自身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不求多子多福,只求少生优育。
分析:目前没有鼓励二胎生育的相应奖励标准,生育成本较大 ,手术费用高,生育过程中如果大人和孩子需要急救,产生的急救费用过高,养孩子负担过重,子女教育花费过多,孩子的入托入学问题矛盾尖锐。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老人看病难看病贵,要二胎经济压力大,女性生育后职场(对民企私企而言)和社会角色回归的保障十分薄弱,造成生孩子越来越晚,担心生育期间影响到奖金,影响调资升级,影响专业学习,技术提高,影响职称评定,甚至影响家庭生活稳定和睦,使得很多该生的不愿生。
对策: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完善的生育政策,加强公共资源的配置,重点满足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服务需求, 细化相关规定;解决孩子的入学托管问题和育龄妇女的身体调养问题-发放鼓励性政策补贴,落实育龄夫妻的各项福利待遇,设立生育奖励基金,延长产假、增加产假工资或生育津贴,保证配偶享有陪产假并且期间工资待遇不变。 开设更多具有专业资质、 收费合理的公办托幼机构, 由政府出面解决接送问题及父母下班之前的托管问题,解除广大适龄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且把着力点放到狠抓食品安全、医疗保健上面,增加女职工受孕几率。对于哺乳假期给予更多支持, 企业对于职工生育前后的保障更加全面,工会为女职工提供更多的特殊保护,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孕产服务体系,实行女职工弹性工作时间至子女3周岁,提高医疗水平,加大报销比例,减少生殖健康疾病,做好大龄孕妇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做好妇女生育二胎的身体调养与心理保健的辅助工作。呼吁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尤其是高额择校费问题的解决;建议政府加大对生育两孩的扶持力度,延长产假,增加哺乳假,设立男职工护理假,并酌情设立带幼假,给予生活补贴,希望政府提高全民参保率,提高给付水平,增加保险项目,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担生育保险资金的筹资机制,产检、生育费用全额报销;提高奶粉质量安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政府开设更多公立幼儿园,降低入托费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让幼童开心,让家长安心。增加公办中小学数量,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办学水平,努力缩小与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差距,让学生不再担负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家长不再择校。
我认为,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奖励制度,解除广大育龄妇女的后顾之忧,让她们敢生想生、优生优育,我们的劳动者素质会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文明进步,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
(荣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