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运论坛

加强劳模管理 发挥劳模作用

浏览量:985       作者:葛维霞      来源:       日期: 2015-12-30

     劳模令人崇敬,劳模让人效仿。劳模是耀眼的光环,这种光环是经过劳模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而编织起来的。他们敬业、精业,把岗位当舞台,把工作当事业,把付出当追求,以时间、以身体,甚至以生命演绎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劳动之歌。
    一、加强劳模管理
    1、关爱劳模,尊重劳动  
    据悉,为赢得“劳动模范”的荣誉,河南省濮阳市数十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隐瞒自己的真实职务,分别以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申报劳动模范称号。还有消息说某县评选劳模时推荐上报的22人“劳模”名单中,假身份的领导干部竟然占了一半,其中有交通局长、邮政局长、国税局长、人民医院院长等10人。又如:获得辽宁省朝阳市2006年度劳动模范荣誉的一位“农民”,其真实身份竟然是乡镇党委书记!如此大规模的领导干部伸手掠夺荣誉的新闻,着实乃一大丑闻!堂堂一个乡党委书记,为了得到“劳模”荣誉,竟然不惜“弃官从民”!这更凸显了当前我国劳模评审机制的尴尬和错位。
    如此多的领导干部剽窃荣誉,只能说明劳模管理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劳模”的名誉称号已不是对劳动者或劳动的褒扬和肯定,而是他们分享荣誉和升官晋级的工具和渠道罢了。因而当“劳模”的荣誉从手里经过时,他自己便首先当“誉”不让,利用职权有条件要“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当”。正是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下,濮阳市公示的300名劳模候选人名单中,才冒出了有20%是以工人、农民等虚假身份参评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冒充顶替的荒唐事。
    李大钊先生有言:“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把“尊重劳动”落到实处,可濮阳这些领导的作为,显然与“尊重劳动”无关,因为他们尊重的只是其自身的名利,关爱的只是自己。其实,作为领导干部有强烈的荣誉感未尝不可,重要的是你采用什么途径和手段去争取这些荣誉。假若你用自己的汗水和职工群众公认的业绩赢得的荣誉,恐怕就没有必要偷偷摸摸地以普通人的身份去掠夺“劳模”这个神圣的称号。
    2、劳模定位和评选中的错位
    过去的劳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即使他们做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贡献,却同样享受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待遇。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的事迹才长久地感动着人们。
    当然,清贫并非是劳模的特点。在目前这个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里,那些与时俱进、能够带领民众走向富裕的官员们、那些能给国家文化、体育事业添光加彩的明星大腕们同样可以获得劳模的称号。政府主动出面倡导和引领一种更为宽泛的劳模精神和荣誉氛围,是值得推崇的。但关键问题是,政府在评选劳模的职能定位上产生了错位。现在,职位升迁、工作政绩、大额报销、荣誉补贴、工资晋升、医药费全额报销、职称评定甚至就连小孩上重点学校都可以凭劳模称号获得加分。所以,出现“以假乱真”的丑闻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文本主义”也是政府在劳模评选过程中操作错位的表现。目前,在各地的劳模评选程序中,无论从基层的资格审核还是到最终的资格审定,都无一例外地把下面申报来的事迹材料作为参考和评测依据。
    乡党委书记“变脸”当劳模的闹剧,恰恰反映出了当前在劳模评选过程中的错位。当务之急,除了用道德谴责和行政处罚来整治那些以权谋私、钻政策漏洞的“造假者”,更为重要的是要保障整个评选的公开和透明,并落实好群众的检举和投诉渠道。一旦发现问题,坚决严惩不待,决不姑息。否则,还会有更多的冒名顶替者前来亵渎劳模的称号和精神,这不仅仅是劳模的悲哀,更是对政府职能的践踏和嘲讽。
    3、劳模荣誉不应该是“一劳永逸”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从今年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将获得政府颁发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不再享受劳动模范的终身荣誉津贴。这种变终身荣誉津贴为政府一次性奖励,意味着劳模不能再“一劳永逸”。这一奖励制度的改变,体现了一种新的劳模管理和激励理念。
    长期以来,只要拥有劳模称号,奖金、职务、职称、房子等一系列待遇都会随之而来,不仅在岗时,退休以后依然可以享受,算得上是终生的金饭碗。这种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奖励制度,使劳模称号与许多利益划上等号,自然变得抢手。于是评选过程随之变味,许多人由评劳模,开始争劳模,甚至跑劳模。他们看重的不再是荣誉,而是荣誉背后的待遇。
    过去的劳模待遇终身制,有违评选本身的激励精神。评劳模,是对劳动者某一阶段性工作的一种肯定和奖励,如果这种奖励是终身制的,那么一时劳模就变成了一世劳模,对当选者的激励作用会大大降低。当先者因此而沾沾自喜,不仅劳动能力的水平会下降,还可能蜕化变质,甚至堕落。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键、安徽双轮集团原董事长刘俊卿、大邱庄原党总支书记禹作敏等人,由全国劳模变成阶下囚便是活生生的真实例证。
    取消劳模终身制和其它改革制度相结合,还有利于杜绝跑劳模、争劳模现象。没有了获利空间,唯利是图者自然不会再钻空子。再加上限制领导干部参选的规定,也绝了一些干部为沽名而争劳模的念头。
    因此取消劳模待遇终身制是项好举措。它实际上建立了一种劳模淘汰和退出机制,使劳模的评选符合本意,更有利于劳模的有效管理。北京市的这一做法值得提倡和借鉴。
    二、发挥劳模作用
    1、时代需要劳模
    过去,劳模往往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代名词,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以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强大的劳动干劲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鼓舞和激励了好几代人。“劳模情结”成了几十年里中国人的一大思想特征。
    时值今日,尽管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但人们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完美结合的信念始终如一。经济越发达,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就越迫切,随着人们对精神家园的重视与建设,“劳模精神”的回归必将成为主流。国家和社会共同营造的尊重劳模、厚待劳模的整体氛围,将鼓励更多的人走上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道路,感召着人们追求事业成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现在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需要一大批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岗位能手。宣传劳模和奖励劳模,其目的就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涌现出一大批象“徐虎”、“李素丽”、“许振超”等这样的先进人物。前几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青岛港码头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让我感觉到今天的劳模就应该是他那样。只上过一年初中的许振超从一名普通的门机司机成长为“工人技术专家”,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振超效率”。“不追求学历上的研究生,要成为技能上的领跑者”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的成功源自于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源自于不断地勤奋学习。我相信,中国的发展,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更需要一大批学习型的优秀工人。向许振超学习,争当工作先进,这才是当今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方向。
    2、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精神,给他们以应有的光荣和地位,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再次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对劳模精神的充分肯定。
    从今年受表彰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可以看出,技能精湛的知识工人及高技能人才占了很大比例,知识型、创新型劳模成了主体。电视上曾经报到的北京东方化工厂丙烯酸车间触媒研究室的王建军,从一名普通高中生成长为精通英语、计算机、化工专业知识的丙烯酸专家,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信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江苏常州黑牡丹有限公司技工邓建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知识型职工”……从这些劳模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劳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带头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尖兵。可见,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总会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劳模精神总会引领时代精神。
    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他们是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回首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成才,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先进模范人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开拓创新,谱写了如歌如泣的动人篇章,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德。他们身上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人拼搏奋进,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追求。
    3、用劳模的事迹感染大家
    江西省铅山县江铀集团永平铜矿矿区的老劳模辛玉芝是一个助人为乐的老劳模,虽然她不曾一鸣惊人,但却在该矿到处都有她的故事。有为敬老院老人包水饺,有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有为去世的人穿衣整容,有帮助邻里调解纠纷,还有为社区居民传送信件……她的一言一行感动着熟知她的每一个人。更让人感动的是80岁高龄的她平均每3个晚上用旧毛线可以织好一件毛背心送给山里贫困的孩子。谈到做好事的感受,老人说,做好事也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比如,你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心情舒畅了,身体好了,没病没灾的就健康长寿了。
    乐于助人,不怕麻烦捐衣万余件。虽然是生活上的小事,但没有一定的境界是做不来的。之所以能成为劳模,正是一种精神所在,品德所致。
    我省全国劳模民营企业家王西林为救助贫困生入学,捐出500万元,设立助学专项资金,同时捐赠20万元,对50名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对于贫困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当一个人用一颗慈善的心面对社会弱者,并给予他们热情帮助,以此来回报社会时,后者能不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吗?尽管这种回报可能是缓慢的,但从长远来说,是为消除贫困,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试想:10年以后,那些受助的贫困生在体味了人间冷暖,学有所成之后,所回报给社会的价值何止几百万?
    4、发挥劳模的社会作用
    正是凭着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奋斗,共和国建成了一个又一个钢都、车城、大油田;筑起了一条又一条公路、铁路和航道;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数以万计的劳动模范以勤劳和智慧,不仅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亿万职工和广大劳动者树立了榜样。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劳模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及高尚品德,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取得成绩的本身。这就是劳模精神的社会价值。
    众所周知,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短缺是当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由此,呼唤“高级技工”又称“高级蓝领”的新闻报道才不时见诸报端;而近来,一些地方不惜采用高薪酬的激励方式公开招聘高级技工人才的消息,更加表明了培养技术工人的紧迫性。
    一方面是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想学劳模“绝活”的人却进不了校门,这说明,如何发挥劳模的社会作用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劳模和劳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所谓劳模的社会作用,是相对于劳模在企业或行业内部所发挥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劳模利用自己的技能、品牌、精神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作用。劳模向社会传授技能是劳模发挥社会作用的一个表现。
    重视发挥劳模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这个历来主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的社会来说,其内涵并不陌生。但是,要真正发挥劳模的社会作用,当前尚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比如,首先企业在对待劳模问题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在不影响本企业效益、不损害本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容的行为,鼓励、支持劳模们走出厂门,服务社会。要知道,劳模是一种品牌,发挥劳模的社会作用就等于是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又如,政府有关部门要善于营造让劳模充分发挥社会作用的宽松环境。发挥劳模的社会作用,超出了企业的界限,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因而这中间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像资金、政策甚至场地等问题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有关部门要树立关于劳模的人才意识、精英意识,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发掘劳模人才、培养劳动精英,努力形成一个人人珍视劳模、争做劳模的良好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途中,向劳模学习,让劳模精神光耀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