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运论坛

对地勘单位凝聚力的问卷分析

浏览量:758       作者:黎耀斌      来源:       日期: 2009-11-18

地勘单位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内部环境,只有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才能适应地质市场的发展要求。

增强地勘单位凝聚力,必须要正确评价地勘单位凝聚力的现状,只有“诊断正确”,才能“对症下药”。笔者在20097月,带着这个问题对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一队(以下简称一三一队)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问卷从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职工的忧虑、归属感、工作态度和荣誉感五个方面调查了单位凝聚力的现状。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79份。回收率93%,占一三一队职工总人数的60%

从对一三一队“解剖麻雀”中,笔者对目前如何增强地勘单位凝聚力略作探讨。

一、凝聚力现状分析

(一)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

认同感调查的结果如下:

题目:您认为一三一队是:

人 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A:拿工资的地方。

112

40.14

B:除A外,还是温暖的家庭。

77

27.60

C:除AB以外,还是施展才干的地方。

64

22.94

D:其他。

 

 

 

26

9.32

从表中看到,选BC的职工共有141人,表明半数以上的职工认为单位是他们生活中的命运共同体,是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对单位有认同感。

1、认同感与职工年龄的关系

在被调查对象中,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46岁以上四个年龄组中,选A的职工分别有30.43%49.07%42.11%19.32%。选A的百分比值越高,认同感便越低,上述数字说明,老职工在更大程度上将单位和自己看成一体,认同感与年龄成正比。

2、认同感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在调查对象大专以上、高中(中专)、中学(技校)、小学以下四个分组中,填A的职工分别有33.33%34.61%41.43%45.45%。这说明,在一三一队,职工文化程度越高对单位的认同感越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知识分子在这里得到了重视。

3、认同感与工作性质的关系

将调查对象分为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四个组,填A的职工分别为各组总人数42.13%50%23.26%16.67%,前二者对单位的认同感明显低于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说明相当一部分生产人员认为单位对自己缺乏重视、感到生产性人员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待遇不公平。

(二)职工的忧虑

调查的结果如下:

题目:您目前忧虑最多的是:

人 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A:一三一队的前途。

156

55.91

B:经济收入(工资、奖金)。

62

22.22

C:子女的升学就业。

51

18.28

D:其他。

 

 

 

10

3.59

表中为一三一队前途担忧的职工有15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1%,说明大多数的职工能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另外,有22.22%的职工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收入;18.28%的职工担心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还有些被调查对象在“其他”栏内注明自己为钻机一线的生活环境、住房、看病等问题发愁。

1、从年龄方面分析

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6岁以上四个年龄组中,选A的职工分别占各组总人数的59.42%52.78%52.63%61.38%,选C的分别是022.22%30.26%19.23%25岁以下职工选B的高达33.33%,高于其他三组的相应数字。可见新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较关心自己的经济收入;中老职工大多成家,更多地考虑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

2、从文化程度方面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为单位前途担忧的有66.66%,高于高中(中专)的61.53%,初中(技校)的53.81%和小学的60.31%,这表明,该队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对单位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强烈。

3、从工作性质方面分析

工人和技术人员为单位前途担忧的分别是61.24%50%,低于管理人员的67.44%和其他人员的83.33%;为自己经济收入担忧的则分别是22.47%28.85%,一方面表明了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更大程度上为单位的前途考虑、着想,另一方面也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经济报酬不合理,反映出对现行工资分配办法的不满情绪,影响了对单位前途的关心。

(三)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

归属感的调查结果如下:

题目:将您调离单位时,您是这样想的:

人 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A:早就想离开一三一队了。

30

10.75

B:对一三一队虽有好感,调走也可以。

80

31.54

C:不想走,一直在这儿干下去。

100

35.84

D:无所谓。

 

 

 

61

21.86

表中仅35.84%的职工具有坚定的归属感,表示要一直在一三一队干下去;选AB的职工共有42.39%,表明近一半的职工有调离愿望,选D的也有21.86%,说明近三分之二的职工对单位归属感不强。职工归属感不强,除了与单位凝聚力有关外,个人原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改革造成的流动意识等制约因素也在起着作用。

1、归属感与年龄的关系

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6岁以上四个组中,早就想走(即填A)的职工分别有10.14%30.56%23.68%7.69%。这表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和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强于中年职工,后者年富力强,又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表现出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单位,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趋势。

2、归属感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大专以上、高中(中专)、中学(技校)、小学四个组中,选C的各有33.33%26.92%28.10%25.72%,选A的分别是6.01%13.46%40%16.24%。这充分说明,文化程度高的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较强。60.55%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对单位虽有好感,但仍有调离的愿望,高于其他三组,这可以从知识分子自身素质高,渴望受到尊重,一展抱负上找到原因。

3、归属感与工作性质的关系

表示要坚定地在一三一队干下去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分别是各自总人数的35.39%30.77%41.86%50%,前二者的数字又一次低于后二者,这并非说明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职业流动意识强于后二者,恰恰是从这一个侧面再次反映出工人和技术人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对单位缺乏凝聚力。

(四)职工的工作态度观

职工的工作态度观调查结果如下:

题目:对于工作,您的态度是:

人 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A:如同自己家的事。

116

41.58

B:认真的完成份内的工作。

141

50.54

C:无所谓。

17

6.09

D:其他。

 

 

 

5

1.79

从表中看到,选AB的职工有25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2.02%,这个数字是令人鼓舞的。尽管一三一队为数不少的职工对单位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和不满,有的人想调离,有的人为生活中的困难烦恼,但绝大多数人却能以较强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这说明,一三一队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为进一步增强单位凝聚力提供了可能。

1、工作态度与年龄的关系

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6岁以上四个年龄组中,选AB的职工各有91.30%88.89%93.25%96.13%,工作责任心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趋势,老职工与中青年职工相比在更大程度上能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

2、工作态度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大专以上、高中(中专)、中学(技校)、小学四个组中,选AB的职工分别有97.04%92.30%91.42%90.90%,表明职工文化程度越高,工作责任心便越强,这与前面几个调查题目的结果呈现出的梯度模式没有大的差异。

3、工作态度与工作性质的关系

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选AB的分别有90.44%94.23%96.57%83.33%。在前面几个调查问题中表现“较好”的其他人员在这个问题下仅有83.33%的人对工作持认真负责态度,低于工人和技术人员比例,应引起重视。

(五)职工的单位荣誉感

职工的单位荣誉感调查结果如下:

题目:当一三一队的声誉遭贬时,您会:

人 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A:为维护单位声誉,据理力争。

220

78.85

B:为维护个人面子,据理力争。

18

6.45

C:无所谓。

29

10.40

D:感到很高兴。

 

 

 

12

4.30

从表中看到,78.85%的职工愿为单位声誉去据理力争,这个数字同样令人欣慰。说明一三一队大多数职工将维护单位声誉看成是一种道德规范,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单位的形象和声誉,这是一种比工作责任心层次更高的责任心。

1、荣誉感同年龄的关系

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6岁以上四个年龄组中,选A的分别有84.05%81.77%84.21%80.71%,表明职工对单位的荣誉感与职工年龄没有多大的或必然的联系。

2、荣誉感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大专以上、高中(中专)、中学(技校)、小学四个组中,选A的职工分别有84.61%83.33%76.91%71.32%,可见文化程度越高的职工越珍惜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3、荣誉感同工作性质的关系

管理人员中选A的职工有93.02%,高于工人(77.52%)、技术人员(82.92%)和其他人员(72.51%),说明管理人员深知单位形象和声誉对单位的至关重要性,因此,维护单位声誉的责任感更强烈。

二、凝聚力理论分析

(一)地勘单位本身是影响职工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单位的经济效益是职工凝聚力的基础。单位有无前途,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就是单位的经济效益问题。在劳动主要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若没有基本物质利益的满足,职工就会对单位产生离心力。在被调查的一三一队职工中有22.22%的人为自己的经济收入担忧而不是为单位的前途着想,就说明了这一点。凝聚力和经济效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坚强的凝聚力离不开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单位没有较强的凝聚力也不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创造一个有利于职工全面发展、各尽其才的良好的内部环境也是衡量单位有无前途的重要因素。目前,社会地质市场飞速发展,地勘单位职工文化水准较高、主体意识较强,有追求、有抱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单位为职工创造政通人和、奋发向上的政治环境,安全、文明、有序的工作环境,方便、幽雅、娱乐的生活环境,无疑可以增强对职工的吸引力。

另外,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市场环境,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单位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等自身因素对增强凝聚力都在发挥着制约作用。

(二)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对职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勘单位体制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的实体,拥有更多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单位更加注重行为的经济化和合理化;同时,随着地质勘探队伍的多元化和地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外合作、吸收外资、引进技术、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越来越多,而这必然有助于增强职工对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地质勘探市场的发育,行业内部之间的封闭体系已经被打破,新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工对原地勘单位的看法;人们职业流动意识不断强化,使过去对本单位绝对依赖的心理发生了改变,不少职工,尤其是年轻人倾向于到更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去,这就对地勘单位凝聚力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在被调查的一三一队职工中,42.34%的人程度不同地有调离愿望,便可说明这一点。

(三)职工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家庭条件等因素也在影响着他们对单位的凝聚力。

从一三一队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等五个方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对单位的凝聚力的感受,老职工要比中青年职工强烈,文化程度高的职工要比文化程度低的职工强烈,管理人员要比工人、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强烈。